葉利明
【摘 要】近年來,利益格局的急劇變化導致社會矛盾沖突日趨復雜化,全國各地不斷爆發各種類型的群體性事件,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成為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出發,分析群體性事件在新媒體環境下呈現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此類事件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群體性事件 信息傳播
近年來,利益格局的急劇變化導致社會矛盾沖突日趨復雜化,各地不斷爆發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一般認為,社會轉型期的群體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而引發,或因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不當而積累、激發,有一定組織和目的,以群體參與為特征,采取擴大事態、加劇沖突等手段,擾亂和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體行為。
特定信息的傳播使得一般的偶發性事件惡化成為群體性事件,過程中伴隨不同信息的流動刺激,偶發性事件走向發展與高潮,形成群體性事件,隨之又因信息的有效管理而進入衰減期。①可以說,相關的信息傳播活動貫穿著群體性事件爆發與衰減的整個過程。信息是群體性事件中參與群體的神經,群體情緒受信息的感染而激化,群體意識和群體規范因信息的溝通得以建構,信息引導決定了群體行為的規模、走向。②由此可見,信息的傳遞和接收在群體性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③可見,隨著互聯網門檻的不斷降低,網民群體加速向普通大眾發展。互聯網已經由信息技術手段演變成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媒體。
一、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
以互聯網、移動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使群體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與信息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傳播途徑從傳統渠道向互聯網及移動媒體等途徑轉移。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過程也出現了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信息傳播出現了和以往有較大差異的傳播形態,在信息的傳遞、流動和擴散方面,更是凸顯出和傳統媒體不同的新的傳播路徑。④傳統意義上的傳者與受眾的角色之分被打破,交互式和分散式的信息傳播模式代替了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每個網民都有傳播、發布信息的自由,對于那些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關注的各種問題,會表現出較現實社會中更積極的姿態,信息發布者與信息接收者一體化。
2、信息傳播內容良莠不齊
群體性事件涉及問題往往與公眾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關,多數情況下會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在事件爆發的初期階段,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對事件真相和發展的信息需求十分迫切,但政府機構或官方媒體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導致信息傳遞滯后、語焉不詳甚至保持沉默。在得不到權威信息的情況下,公眾會根據自身認知做出個人判斷,網絡中相關事件的各類信息和言論開始廣泛傳播。網絡成為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滿足了公眾對相關信息的需求。
但一些網絡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眼球,引用、轉發各類道聽途說來的小道消息、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以誤導受眾。一些網民對網絡中的信息不經質疑、鑒定其真實性而隨意傳播、改編,又會形成新的流言。⑤由于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及其特有的匿名性,導致海量的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充斥各種小道消息和社會流言,加之一些公眾缺乏相應的信息素養,事件的傳播自然是以真相夾雜著謠言的流言為主。當謠言走在真相之前,就極易在公眾中引發各種猜疑、傳言甚至恐慌,造成事件的惡性發展。
3、信息傳播速度提高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大大拓展了群體事件信息的傳播渠道,傳統媒體中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被打破。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初期,網絡論壇、微博、聊天軟件等平臺上就會即時出現相關事件的信息和言論,互聯網普及之處均可到達。網絡還為群體性事件的組織策劃提供了快捷的平臺,網民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微博、聊天軟件等傳遞集會時間、地點、路線、口號等方面的信息,更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信息散布出去,這種交互性、即時性的特征使網絡信息傳播往往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在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和擴大事態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⑥借助新媒體,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速度與范圍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4、信息傳播形成輿論壓力
互聯網為公眾信息傳遞、意見表達和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了廣闊而開放的平臺,其快速即時、匿名隱身、跨地域等特點決定了其難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的控制,對信息的傳播渠道也無法控制。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由于突發事件的真相不明,許多無法澄清的傳言與事件真相交織在一起迅速傳播,信息流傳過程中滋生的流言引導了一致認識和共同情緒的產生。一些言論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網民受到群體感染與群體暗示,很容易形成群體極化現象,產生一呼百應的輿論效果,甚至導致群體的過激行為,以此來對各級公權部門施加影響,促使事件的解決。
二、群體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對策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媒體環境下,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的信息傳播有著諸多的復雜特點。現基于信息傳播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政府部門應注重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整合。針對群體性事件,各級政府做得較多的是從技術層面入手,建立危機信息預警防控體系。但在此之外,也應該對有關網絡信息篩選得到的資源適當的加以整合。其實,目前各級政府和部門上對網絡信息的重視相比以往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從實行效果上來看,由于各個部門力量比較分散,信息資源整合不夠,很多有用信息反而淹沒在海量信息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最為缺乏的不是收集信息的渠道和人員、設備的投入,而是對信息的有效整合、篩選,整理出真正有價值的意見和信息。
其次,做好組織內外的信息傳播溝通。一旦爆發群體性事件,政府必須迅速組織事件應急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暢通信息傳播渠道,及時、客觀、準確地向社會公眾提供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使自己成為相關信息最可靠的來源,以預防謠言、流言的肆虐,掌握輿論的主動權。既要注重政府內部系統的信息溝通,重視對內部公眾的信息傳播,以便于組織與組織之間形成合力;又要注重面對媒體及外部公眾的信息傳播,開通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如網站、熱線電話、新聞發布會等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溝通,有效地進行輿論引導。⑦
最后,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認為,信息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關口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里,把關人對信息有選擇與過濾作用。⑧這里的把關人,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群體性事件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除了事件本身會吸引大量網友參與之外,圍繞事情的展開一定會有相關的核心人物即意見領袖出現。意見領袖通過發布有關事件的內幕或細節,引導網絡輿論走向,對事情的進程往往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群體性事件相關信息在網絡的傳播中,有關部門對意見領袖的言論、傾向應當給予重視和關注,與事實分析相結合,評估這些言論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同時,由于意見領袖沒有固化角色,地方政府和媒體也應當努力通過發表真知灼見成為意見領袖。⑨
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一家主導輿論的格局被打破,互聯網和移動平臺已經成為群體性事件中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而群體性事件的相關信息傳播也表現出了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新特征。基于此,在對當前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上,溝通甚于管理,協調重于控制,我們應將關注和研究的重心應放在以信息為核心的管理和以傳播為核心的溝通上來。□
參考文獻
①王向民,《群體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與管理》[J].《探索與爭鳴》,2009(3)
②曹英,《群體性事件中信息傳播流程、節點與心理接受機制》[J].《河南社會科學》,2009(1)
③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1
④伍新明、許浩,《新媒體條件下群體性事件中危機傳播的信息博弈》[J].《貴州社會科學》,2010(10)
⑤⑥常銳,《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治理模式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
⑦甄珍、肖玲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信息傳播的實施與保障研究》[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9)
⑧燕道成:《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情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3
⑨張傳香,《網絡群體性事件聚合效應研究》[J].《現代傳播》,2012(9)
(作者: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