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 要】本文對近幾年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發展帶來的新語境下,新聞媒體出現的新聞倫理失范現象進行分析,總結了當前媒體在新聞倫理方面面臨的新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價值 新聞倫理
如今“新媒體”的發展已然成為了新聞業界關注的熱點。早在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率先向外界提出了這一說法,大體上,那些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都可稱為新媒體。①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為新聞界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更為新聞的來源、傳播、新聞的報道方式等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然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緊隨其后的是新聞倫理、新聞道德的種種問題。科學技術使得獲取信息變得易如反掌,譬如用智能手機可隨時翻閱報紙雜志甚至收看新聞,而新聞倫理的規范卻不是單靠科學技術可以實現的,它只能靠傳媒人不斷根據社會發展完善道德規范。
有人總結新媒介技術的倫理威脅為:網絡技術加劇道德冷漠、人際疏離;濫用網絡技術導致對個人隱私的侵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與精神危機。這些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結合時代環境以及業界的討論,本文認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存在的問題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的真實性問題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的最具革命性的變革就是新聞自由的重大突破。
以往的新聞自由與其說是“新聞自由”不如說是“新聞業界的自由”,是新聞業界專享的自由。然而,這種“專享”的狀態最終在信息高速發展的影響下被打破,普通受眾也開始享有對于新聞生產和傳播的自由——遍布全球的傳播網絡,使網絡用戶擁有了自主生產、發布內容的權利,活躍的網民采集自認為有新聞價值的資訊制作成為圖文結合、音頻、視頻等形式不一的信息發布至自媒體,打破了媒體從業者對于報道權、傳播權的壟斷。
新聞自由的普及總體上說固然是件好事,但是許多的媒體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風暴卻似乎并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信息發布權的普及,給新聞從業者提供了新的線索來源的同時也加大了假消息的泛濫。信息管理、取證的難度使得微博上虛假消息、未核實的消息甚至一些精心策劃的騙局經過網民轉發而廣泛傳播,倘若媒體不經核實便直接予以報道,真相大白后,這些媒體便可能成為鬧劇的參演者。
2011年4月,安徽利辛縣國土局工作人員周文彬選擇 “自首式舉報”,在微博上直播自己向紀委自首的過程。此行為迅速引來網友圍觀,國內多家媒體也對此進行了追蹤報道。有的媒體甚至還披露了據稱是周文彬長達千字的舉報信內容,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議淪。
“微博自首”事件在新聞倫理問題上的核心是“事實”的問題。無論媒體公布的具體舉報內容是否確為舉報人提供,在自媒體上將尚未經過調查的內容進行轉發,繼而在權威媒體上報道公布是不可取的。盡管舉報人的舉報行為是事實,但其舉報的內容,仍需紀檢部門或公安、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方可最終認定內容的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虛假新聞,無論是出于何種原因,都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也有悖新聞倫理。
二、新聞價值認識的偏差
編輯取舍稿件的依據是事件的新聞價值。部分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從某些方面來講確實具有新聞價值,傳統媒體在無需支付過多成本的情況下對可核實的新聞事實加以合理采用,以彌補自身采訪的不足,這種做法未嘗不可。然而事實似乎與這一單純的初衷漸行漸遠:一種有悖于新聞倫理的現象緊隨“新媒體”熱浮出水面——各類新興媒體將網絡事件炒作放大繼而發展成為網絡熱點,不久后這一熱點便見諸各大報紙、電視等媒體。更有部分媒體將“眼球效應”作為信息取舍的標準,利用模棱兩可的標題、利用一切可能吸引受眾的關鍵詞來獲得關注,至于所報道的內容具不具有新聞價值早已不是宗旨。不知不覺中,媒體似乎已經放棄了傳統的新聞價值判斷,轉而成為網絡媒體的“應聲蟲”。
2012年,紅十字會調查報告姍姍來遲。這份報告極力撇清 “中國紅十字會”與一位叫“郭美美”的年輕女子的關系。然而無論這份報告最終結論如何,于國人尤其是社會慈善人士來說,“郭美美”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在微博上發布種種炫富信息,且擁有“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頭銜,自然難逃新聞人敏銳的嗅覺——倘若事情、身份有假,新浪微博加V認證的權威性必然成為新聞點。倘若身份是真,則必然引發中國慈善界的軒然大波。種種厲害關系,使得當事人“郭美美”理所當然地成為各路媒體搶先報道的重要新聞人物。
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郭美美”背后的貓膩,于事件的本質來說已不再是關鍵,真正具有實質性新聞價值的是中國慈善隨之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媒體的關注點也應該由圍繞著事件“主角”——“郭美美”的討論,轉移到關注中國慈善的規范與未來發展上來。不論是慈善組織管理體制的變革還是慈善信息透明公開機制的構建,相較于“郭美美”三個字,于廣大人民來說顯得更為迫切。
有些媒體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核心。截止至2013年12月仍然可在某些媒體上看到“郭美美”的各種推送信息,其標題大多惡俗,其內容則大多是些裸露美艷的照片配上些簡單的文字。無論是在新聞門戶網站、微博、手機雜志等,只要搜索“郭美美”三個字,仍然有大量關于郭美美的不痛不癢、雞毛蒜皮的小事,且多為“郭美美登時尚雜志”,“看紅會二奶咸魚翻身”、“郭美美正牌男友曝光”之類的惡俗話題。這些所謂的“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著實不多。但一個客觀公正的媒體,不應該盲目附和網絡上的信息,應該在冷靜的思考之后選取具有新聞價值、符合新聞倫理道德并且符合時宜的事件進行報道,或者干脆不報道。
三、隱私權危機
2013年6月,互聯網界爆出最為地動山搖的消息要莫過于前美國中情局(CIA)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向國際媒體揭露了美國的“PRISM(棱鏡)”項目,揭開了美國對本國及他國信息監控的冰山一角,也在全球掀起了關于隱私危機的軒然大波。
2011年,《世界新聞報》爆出竊聽丑聞,讓一個擁有168年歷史的著名報紙關門,激發了全球對傳媒業關于隱私權的新一輪討論。②時隔兩年,隱私權與探求新聞真相這對矛盾,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愈來愈受到受眾的重視,最終在2013年6月的“棱鏡事件”被揭露后再次爆發。
新媒體發展依靠的是科學技術這柄雙刃劍,黑客的出現、各種技術漏洞頻被利用,使新媒體環境越來越復雜。許多新媒體,譬如智能手機、社交網站、即時通訊軟件等都要求提交個人資料,以方便傳播信息、與客戶建立長久聯系,而它同時也為個人隱私泄露埋下了隱患。
隱私權與公眾的知情權常常在新聞界頻現沖突,要解決這對矛盾除了需要新聞業界制定切實有效的業務規范,還需要受眾對其足夠重視,將保護隱私變成習慣。
結語
作為事實與讀者、信息與用戶之間的橋梁,新聞從業者必須對廣大受眾負責。新聞傳媒的重要功能,是通過報道事實為受眾提供信息,對社會進行瞭望并以自己的方式恰當地干預社會生活。③無論將來的科學技術如何先進,新媒體如何演變,新聞理論如何豐富,新聞倫理始終都是新聞界不可忽視問題。□
參考文獻
①蔡崇敏,《淺析“新媒體”的主要形式及發展現狀》[J].《西江月》,2012(25)
②朱國平,《媒體良心、新聞倫理與監督權——從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電話丑聞事件說起》[J].《中國記者》,2011(8)
③張藝馨等,《新聞倫理研究文獻綜述》[J].《大觀周刊》,2011(16)
(作者: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