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芳
辦公室里正上演著這樣一幕:一名在課上違紀的學生被班主任老師叫到辦公室,老師問道:“為什么課堂上講話?”學生道:“黑板上寫的內容我沒有看清楚,想借同學的筆記抄一下……”“嘿!不錯嘛,上課犯了錯,還學會找借口,趕快給我說實話。”學生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老師打斷了。“老師,我只是想借來抄一下……”學生委屈地說。看學生還不老實,老師非常生氣,拿出自己的“殺手锏”,說道:“既然你不說實話,那就對你家長說吧。”學生一聽,馬上急了,說道:“老師,您別請家長,我說我說。”看到學生著急的樣子,老師以為找到了突破口,道:“那還不趕快交代。”“老師,真的是黑板上的內容沒看清楚,想借……”學生堅持道。“看來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了,那就別怪老師……”說完,老師拿起電話。學生丟下一句“隨便”,一轉身就沖了出去,辦公室只剩下目瞪口呆的老師……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不僅想到了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技法——“留白”,即在整幅畫中留下一些空白,以最簡明的形式承載最精致的情感,手法簡潔,回味無窮,留給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達到“虛中有實”的意境。其實,作為老師,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妨也運用點“留白效應”。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和參考框架,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內在的參照體系出發,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適當地給孩子留下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空間,讓其有思考、反思的時間。尤其在彼此間意見相悖時,不要急于反駁對方,而應先讓對方有表達自己意見、觀點的機會,然后再下定論。須知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留白”是一種智慧。與學生相處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老師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孩子去想、去說,讓他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孩子搭建一個實踐的平臺,在老師信任的目光中,鍛煉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空間中,學會分析、判斷和面對;在批評方面留白,讓他們在認知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會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富有韻味的“留白”藝術,不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主體意識,促進孩子能動地思考、探索和發現,更能使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