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勝梅
【關鍵詞】“導—放”式 閱讀策略 《泉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62-02
“導—放”式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開放式教學。它以閱讀教學為載體,以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為手段,通過創造一個生動、開放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導—放”式閱讀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鍵在于“導”與“放”的有機結合。
2012年10月,筆者執教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泉水》一課,獲廣西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全國二等獎。這節課除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了必要的整合外,更是筆者進行“導—放”式閱讀教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教學本課時,筆者強調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在朗讀感悟、積累運用等方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支持,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F將課堂教學片段解析如下。
一、范例引路,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學生先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泉水一路上遇到了哪些朋友?泉水對她們說了什么?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筆者以第二自然段作為品讀課文的范例,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情感朗讀的方法感悟課文,其中“天然水塔”是理解感悟文章的關鍵。
生(齊讀):“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p>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1:天然水塔是什么?
師: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看什么是水塔。
師:這是我們南寧市新華街的老水塔,這是北方常見的水塔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圖片略)
生2:水塔比較高。
生3:水塔的頂部都比較大。
生4:水塔是用磚和鋼鐵建造的。
師:高高的水塔“肚子”那么大,猜一猜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生5:裝水的!
師:對呀,“水塔”是由人工建造的用來儲水的建筑,他們雖然外形、材料不同,但蓄水量是有限的。
師:那么“天然水塔”呢?它和人工水塔有什么異同呢?
生6:天然水塔里一定也有很多水。
生7:天然水塔不是人工建造的,是天然的。
師:天然的水塔在哪里?
眾生:山上。
生8:山高高的,它大大的肚子里裝■了水,就像水塔一樣。
生4:它比人工水塔大多了,水也多多了!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座天然水塔的水多表現在哪里?
生9:水嘩嘩的流啊流啊,永遠都流不完。
生10:小河、小溪里的水都是從山上流下來的。
生11:水太多了,樹木、小草、小動物、人怎么都喝不完。
師:我們從“天然水塔”這個詞仿佛看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你能讀出泉水“多”的特點嗎?
筆者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關鍵詞“天然水塔”,體會了泉水“多”的特點,接著與學生一起回憶、總結閱讀句段的步驟與方法:讀句子了解大意——理解關鍵詞體會特點——個性朗讀感悟情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導學關鍵詞后,筆者讓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后面的三個自然段,接著進行小組學習成果的分享與展示。
生1:“大鏡子”讓我感覺到泉水很清。
生2(反駁):鏡子應該是光滑沒有波紋的,“大鏡子”也應該是很平靜的。
師:水平如鏡,說得不錯,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2: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水都沒有流動,所以才像大鏡子一樣平靜。
師:同學們再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這段話能體現泉水“清”的特點嗎?
生3:這里的水清澈透亮,像明亮的大鏡子。
生4:因為水很清很明亮,才能照出杜鵑花火紅的顏色來。
通過幾個學習小組的展示與分享,學生進行質疑、討論與補充,學會了“理解關鍵詞”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理解“大鏡子”等。
三、想象拓展,積累運用
自主探究交流展示過后,學生不僅了解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感受到了泉水樂觀、無私的生活態度,還熟悉了文章的語言特點。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創作與表達,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師:孩子們,泉水一路從山上來到了山下,在愉快的旅途中它還會遇見誰?泉水會對它說什么呢?
生:泉水對螃蟹說:“洗吧,洗吧!我的水很凈很凈,能讓您的鉗子更白更亮!”
生:泉水對小樹苗說:“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能長得又高又壯!”
生:泉水對小鴨說:“游吧,游吧!我的水很涼很涼,比吃了冰淇淋還要涼爽呢!”
綜觀教學過程,這一課采用“導—放”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文本感悟、情感體驗、積累運用上有所進步。教學特別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創設了民主的合作探究氛圍,通過組織自讀、自悟、自創的語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教學反思】
1.“導”是關鍵——學法引路
在《泉水》的教學中,筆者將“導”的部分通過“理解關鍵詞”來體會與感悟。筆者首先讓學生觀察比較“天然水塔”與人工水塔的不同,想象泉水多的畫面,從而學會理解關鍵詞的方法——比較與想象。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做到“導”中有“放”。教師與學生學習完一個段落后,一起總結句段學習的方法:讀句子了解大意——抓關鍵詞體會特點——個性朗讀感悟情感。這個提綱挈領式的閱讀方法帶領學生體驗了“把書讀薄再讀厚”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更加順暢,教師按照教學流程設計了合作學習卡。在異質分組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一起讀句子,分工完成學習任務,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以下出示其中兩張學習卡。
2.“放”是藝術——交流提升
第一個層面的“放”是舉一反三。學習方法是在反復練習中習得的,提綱挈領式的句段閱讀方法終究要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實踐中掌握。讓學生放手自學、習得方法、發展能力,是分組自學的目標。在后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由“大鏡子”“更大更甜”“伴奏”等關鍵詞,學生初步體會了泉水“清、甜、美”的特點。
第二個層次的“放”是思維碰撞。小組合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讓學生擁有了討論與質疑的機會,他們的思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思想認識也得到提升。如片段中對“大鏡子”一詞的討論,讓學生提升了原有的認識,而“放”的成功則在于教師的鼓勵、追問與總結。
更高層次的“放”是創意表達。積累語言的目的是運用,而運用的最高境界是創作。教師在第三個環節的泉水與布谷鳥齊鳴的優美音樂中,讓學生想象泉水還會遇見誰,對它們說什么,使學生的靈感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學生不僅能熟練運用句子的表達手法,還能聯系生活經驗,描繪出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畫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在這一“導”一“放”中得到了提高。
藝高人膽大,運用“導—放”式方法展開教學,教師既要做到藝高——會“導”,還要做膽大——敢“放”。只有將“導”與“放”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