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李 楠
(國家外匯管理局吉林省分局,吉林長春 130051)
淺析虛假貿易融資對實體經濟外貿的影響及對策
張 潔 李 楠
(國家外匯管理局吉林省分局,吉林長春 130051)
虛假貿易融資,又稱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貿易融資,突出表現為套利者以虛構貨物貿易為基礎,利用境內銀行擔保獲得境外融資,并借助貨物貿易渠道調回境內結匯,達到套取非法收益、騙取補貼等目的。
虛假貿易融資;實體經濟;影響及對策
(一)虛假貿易融資的套利模式
虛假貿易融資套利主要基于資金成本境內外差異、匯率階段性變化等因素,通過各種虛假貿易方式從銀行騙取融資,獲得套利收益。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利用虛假轉口或轉賣(指經由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貨物進口并轉售出口)方式融資套利,由于轉口或轉賣貿易作為一種特殊的貿易方式,因其“兩頭在外”,資金流與貨物流難以匹配的特征成為虛假貿易的首選。常見方式是以遠期信用證為工具,以“即期收匯,遠期付匯”,先收后支等方法,在沒有真實貨權的情況下,騙取銀行融資。二是利用內保外貸、預收延付等貿易形式構造虛假貿易融資套利,通過簽署虛假的出口合同,以人民幣保證金套取銀行開出信用證,再將信用證在境外貼現,整個交易過程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完全是資金流空轉的套利行為,目的就是將境外低成本資金流入境內。三是利用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優惠政策構造虛假貿易融資套利,由于保稅區等特殊海關監管區實行封閉管理,境外貨物入區,實行保稅管理;境內其他地區貨物入區,視同出境;同時,海關等部門又實行優惠政策,導致該區域成為虛假貿易的高發地帶,產生了“保稅區一日游”等虛假貿易形式。四是通過偽造海關出境單證、重復使用單證等方式,利用虛假單證或已出口收匯的單證向銀行抵押開出融資性保函、遠期信用證等融資套利。
(二)虛假貿易融資的特征
虛假貿易融資基于銀行對企業的授信,或以企業提供的貨權或保證金為抵押,通過遠期信用證、協議付款等結算工具,利用杠桿加倍、循環交易等方法,擴大融資規模。此類交易的主要特點:一是融資期限長,多為90天以上,或短于90天但通過多次滾動展期或續做其他貿易融資組合操作等方式達到拉長期限的效果;二是融資業務頻率高、規模大、交易對手相對集中,構造貿易融資組合需要境內外相互關聯的銀行和企業四方參與,形成關聯企業間構造虛假貿易,關聯銀行間融資放貸的利益格局;三是融資標的商品具有自身價值高或生產附加值高、體積小易于運輸、包裝、存儲等特點,如黃金制品、集成電路板、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等,便于資金借助該載體跨境流動;四是融資具有表外離岸的特點,如目前虛假貿易融資高發的商業發票融資、信保融資等業務具有明顯的表外化傾向,大量貿易融資產品的外匯資金源于國外銀行,資金離岸特征突出。五是融資性貿易公司成為造假重災區,由于融資性貿易公司沒有實體廠區,易于流動,往往將注冊地址遷往對進出口補貼力度更大的地區,在實現跨境套利的同時又享受本地出口獎勵政策。
(一)惡化實體企業經營環境,影響經濟健康發展
1.企業融資需求受到抑制
虛假貿易融資占用了銀行的信貸指標,使大量本應用于支持實體企業的信貸資金被投入虛假貿易中獲取套利收益,套利交易盛行進一步吸引了銀行信貸資金的涌入,放大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的擠出效應,造成銀行信貸資金的結構性失衡,加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不利于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2.加劇實體經濟空心化風險
近年來,受外需不足、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外貿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不斷增大,貿易融資套利對企業吸引力增強。調查發現,部分供應鏈企業、黃金珠寶加工企業利潤幾乎全部來自跨境套利,部分生產型企業也將關注重點由壓縮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轉向構造虛假貿易融資套利,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風險加劇。
3.誘發國際貿易保護爭端
通過調查發現,大量虛假貿易融資基于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構造式交易,這種構造交易的方式并未真實產生商品出口,也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拉動作用,只是虛增了我國的貿易順差,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整體惡化的背景下,我國出口量的激增勢必招致其他國家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政策,誘發貿易保護爭端,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資金流向民間借貸市場,易產生區域金融風險
通過虛假貿易從金融機構融出的大量資金為獲取高額收益,以委托貸款等形式進入民間借貸市場,甚至流入地下錢莊,成為我國影子銀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形勢惡化的情況下,由于民間借貸利息高、保障性差、信用程度低等特點,易成為違約風險的高發地帶,一旦民間借貸主體暴露實質性的違約風險將產生連鎖反映,直接沖擊從銀行融資的企業,并進一步通過企業威脅銀行經營安全,誘發區域金融風險,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三)融資抵押品存在隱患,銀行資金安全受到威脅
在貿易融資業務中,銀行承擔著貸后管理、到期收回等法律責任和風險,由于虛假貿易融資目的是利用低成本抵押物實現杠桿融資套利,因此融資抵押物存在較多風險隱患。一是抵押物重復使用放大貿易融資風險。利用同一張海關報關單在不同銀行抵押,或利用同一庫存商品在不同銀行抵押的手段騙取資金,一旦融出資金產生問題,抵押品權屬不清,將給銀行資金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如去年上海鋼貿融資騙貸事件和近期青島鐵礦石重復融資事件等都給相關銀行造成數億元的經濟損失。二是抵押物管理尺度放松使銀行信貸安全無法保障。通過調查發現,為提高產品競爭力,部分銀行將抵押物由定期存款擴展為結構性存款、承兌匯票、大宗商品等,甚至不收取全額保證金。銀行在保證金不足、擔保或抵押憑證不全情況下對外開立信用證、保函等做法,加大了自身貿易融資的業務風險。三是抵押品市場價格波動劇烈增大銀行處置難度。從事虛假貿易的企業將銀行為真實貿易提供的融資擔保轉化為投機套利的工具,將自身經營風險轉移給金融機構,大量變現困難、價格波動劇烈的銅、礦石等商品抵押給銀行,在資產保全時面臨難以有效處置的風險。
(四)虛假貿易融資影響外匯管理動態平衡
虛假跨境貿易融資改變了企業的跨境收付匯、結售匯節奏,加大收付匯差額、結售匯差額與進出口差額的偏離,特別是在檢查中發現大量虛假貿易融資利用人民幣作為交易載體,造成結售匯差額“被增長”。同時,大量資本屬性債務催生外匯管理風險。一方面在境內外匯差、利差缺口持續存在的情況下,依托貿易融資開展無風險套利交易更趨頻繁,部分銀行采用境內外貨幣錯配方式通過“遠期信用證+海外代理行換幣”方式,以外幣+人民幣融資操作滿足企業長期融資需求,規避短債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利用人民幣實現虛假貿易融資成為規避外債管理重要手段,目前跨境貿易結算項下人民幣負債,包括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相關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協議付款等均不納入外債管理,替代外幣融資并規避短債指標限制。
(五)虛假貿易融資影響管理政策目標實現
一是企業借助虛假貿易融資的便利條件,構造資金跨境通道,將境外低成本資金融入境內,入境的外匯資金結匯后以存款或保證金形式流入社會融資體系,使人民幣投放量被動增加,對沖了貨幣政策調控效果,加大了國內通脹壓力;二是部分企業通過虛假貿易融資,曲線規避了國家對特定行業的信貸調控,使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鋼鐵、水泥等限制性領域,弱化了特殊產業的調控政策,不利于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目標的實施;三是虛假貿易融資使實體企業在一般貿易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偏離生產經營,忽視產品改造創新,將資金用于投機套利,進一步加劇實體企業脫實向虛,影響企業轉型升級。
(一)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企業開展虛假轉口貿易融資套利的主要空間是人民幣離岸與在岸市場間匯率差,以及境內與境外融資利率間利息差,大部分虛假轉口貿易單次套利收益在2%以下。目前,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預期有所減緩,波動幅度有所擴大,但歐洲地區量化寬松趨勢明顯,本外幣正利差強化的勢頭沒有明顯改變,套利資金入境的動機仍較為強烈。因此只有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對資金要素調節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打破投機套利循環機制,鏟除虛假貿易生存土壤。
(二)構建貿易融資管理機制,強化重點交易主體監測分析
一是建立銀行貿易融資數據采集機制,結合數據對企業加強監測,排查企業真實融資需求,建立特定監測及核查標準,對資金流與貨物流偏離大的轉口貿易企業、對貿易融資規模較大和頻率較高的企業、對頻繁通過NRA賬戶收支的企業等加大關注和檢查力度,從總體上壓縮貿易項下資金流動偏離度,切實防范跨境資金異動風險。二是建立貿易融資真實性審核操作規范,制定不同類型貿易融資證明材料清單,統一貿易融資業務辦理流程和標準,做到業務辦理流程、審核標準、審批手續“三統一”,并要求銀行在辦理貿易融資業務時,審核貨權憑證原件,在原件上簽注已融資金額,避免企業利用虛假貿易騙取融資。三是加強對銀行創新產品的監管,制定貿易融資產品報備制度,要求金融機構在開發貿易融資產品前,將產品流程、資金流動情況以及銀行風險防范措施報備,抑制過度創新。
(三)靈活運用多種監管手段,形成監管合力
虛假貿易的資金流與貨物流循環跨境各環節涉及外匯、海關、稅務等多個監管部門,由于跨部門信息資源未有效整合,導致不法企業利用監管縫隙投機牟利。一是整合監管力量,共享監管數據,堵塞監管漏洞,使各部門間監無真空;二是將企業分類管理與外匯檢查有機結合,嚴格執行降級制度,對B、C企業實行重點管控,加大對涉嫌違規企業的檢查和處罰力度,震懾虛假貿易融資企業。三是構建貿易融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通過適時公布虛假貿易融資、重復融資企業名單,將違規主體清理出市場,有效規范市場秩序。
(四)完善政策銜接與配套,壓縮監管套利空間
細化貿易融資管理配套政策,明確監管職責,設置預警閥值,重點關注貿易資金收付匯與海關商品進出口的匹配。一是出現大規模異常資金借助貨物貿易渠道跨境的形勢下,研究論證恢復實行聯網核查和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等管控手段;二是完善跨境人民幣結算管理方式,與外匯管理政策相互銜接,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發展的同時,降低監管套利對我國實體經濟沖擊;三是完善NRA等離岸賬戶管理規定,研究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方式,堵塞監管漏洞。
Analysis of False Trade Financing on the Real Economy Impact of Foreign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Jie LI Nan
The false trade financing, also known as the trade financing without the real transaction backgrou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for arbitrageurs to fi ctitious goods trade based, the use of domestic bank guarantee to obtain overseas fi nancing,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goods trade channel repatriated foreign exchange, to obtain illegal benefi ts, subsidies to defraud.
False Trade Financing; Real Economy; Infl 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F830
A
1009 - 3109(2014)09-0050-03
(責任編輯:何昆燁)
張 潔,女,漢族,本科,國家外匯管理局吉林省分局,經濟師。
李 楠,男,漢族,碩士,國家外匯管理局吉林省分局,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