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蕾
摘 要:故事教學法是小學品德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抽象的道德觀念體現在具體的故事中,實現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分析了基于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旨在為相關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故事教學法;應用
品德是小學生生活的基礎,良好的品德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中有樂、樂得其中,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故事教學法就是相當有效的一種
方法。
一、故事教學法中故事的選擇
在小學品德教學的故事教學法中故事的選擇,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喜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這在陶冶學生的品德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不同年齡的閱讀者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不同,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故事性相當重要,通過清楚的故事脈絡,與故事性的人物刻畫,增強故事的美妙性。故事法選擇的故事不能是老掉牙的故事,諸如狼外婆、大灰狼等故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故事篩選的使用應該選擇學生關心的新聞,可以從《少年文藝》《中國少先隊》等雜志報紙中,選擇緊貼學生生活的故事。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中《尊敬老人》這節課中,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故事:古時候有兩位老人無兒無女,何淑珍奶奶七十歲,半身不遂并患有腦溢血,其老伴王增吾爺爺年邁七十五歲,腰有傷,行動不便,二老的生活很困難,通過好心人士將其報告在《西安晚報》后,當天晚上就有好心人上門,并且第二天就從四面八方收到眾多的信件,有的自愿當“兒子”“女兒”,還有的要將老人接到他們家奉養,兩位老人左右為難,這時,離他們家不遠學校的陳老師到兩位老人家中,說:“我們學校六百多學生都給你倆當閨女,照顧你們。”并且學校還特別招考了世界上從未出現的“六百閨女迎雙老”的儀式,并由不同的姑娘輪流照顧兩位老人的生活。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不僅事跡感人,也全面地闡述了尊敬老人的概念。教師通過對公共場所、馬路上、家里、學校等怎樣尊敬老人,這不但能夠使學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與感染,陶冶學生的心靈,強化學生尊敬老人的道德觀念,并通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敬老活動,進一步增強故事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二、故事教學方式的選擇
故事教學與講故事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講故事只需要將故事內容完全地表述出來就算完成任務,而故事教學除了講述故事內容外,還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相關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教學方法包括:獨立閱讀,如果教師與家長能夠支持與鼓勵學生進行閱讀,這樣能夠促進學生自覺的閱讀,并通過長期的堅持,將閱讀變成一種自然的活動;導讀,當學生閱讀出現困難的時候,例如出現不懂的文義或者不認識的字,教師與大人先行通過了解故事的內容,然后再對學生進行導讀,這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討論,故事教學法是一種聽、說、觀察相結合的過程,通過討論,學生將自身理解存在的問題提出來,通過討論,充分地接納別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看法;延伸活動,延伸活動主要是針對小學生對未知的好奇感,通過具體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故事教學法中的故事內涵。例如,教師在孔融讓梨故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角色的扮演,讓學生充分地體會角色的問題,從而熟練地掌握故事的情節,加深學生對故事寓意的理解。小學道德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應該不拘泥形式,還應該利用音樂、藝術、媒體等,再一次進行故事的活動、角色以及劇情進行重溫,這樣不但能夠增強故事教學的深度,也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
三、故事教學法中講故事的技巧
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表達方式、個性以及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其在講故事的風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講述方法,其效果也不盡相同,講故事時應該掌握以下原則:講故事前,應該精心地設計開場,在留意學生的反應后,及時地調整講述方式;講故事的場所應該讓學生感覺到溫馨舒適;故事的設計應該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靈活地運用故事,讓學生牢記故事內容;妥善地制作輔助工具,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通過學生的疑問引發故事的討論與思考。例如,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以制作與故事相關的布偶、卡片等,將故事內容呈現在學生眼前,引起學生對故事的興趣。
總之,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教師通過合理地運用視頻、繪畫、圖片展示以及場景模擬等形式,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積極性,顯著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俊杰.故事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0(4):97-98.
[2]陳鳳標.品德課中故事教學法的運用要領[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2(7):92-9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西新橋實驗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