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士秀
新的學期開始了,如何貫徹落實“對學生重點是規范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這一指導思想,是擺在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難題。經歷了一個月時間的寒假,受社會和家長的影響與熏陶,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可能出現反復,又會形成一些新的不良習慣,如何在短期內恢復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需要扎扎實實地開展。
一、從學生的學習習慣抓起
我國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幼兒園學生,班主任往往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理想的化身,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他們成長的影響尤為重要。一句失敗時的鼓勵、一句成功時的祝福有時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教師應該正確把握學生的心態,及時提出閱讀習慣、傾聽習慣、探索習慣等習慣的具體要求,加強規范的訓練和督促,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實現“從規范到習慣,從習慣到自然,從自然上升為一種風格。”
二、從學生的行為習慣抓起
有人說,學生如一張未曾寫過的白紙,沒有形成難以修正的壞習慣,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大事來抓。在現實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對自由與紀律、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認識上有偏差,強調個體自由的同時,較為忽視紀律、規則約束;強調自己的喜好需求,忽視別人、集體的利益和需求。我們班主任的工作更要從抓好學生的每一天開始,充分利用好隨時隨地隨事的教育機會來實現。每天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認真督促檢查,及時制止和糾正學生的違紀行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間斷。我們可以開設星級評價欄,對班上每天的突出事跡和重大活動隨時記載,每天一小結,對表現好和突出的人給“星星”,并推出“日星級標兵”“周星級標兵”和“月星級標兵”。讓學生對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快樂體驗,明確自己的長處和不足,為下一階段的努力確定新的方向和目標。
三、從生活自理習慣抓起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在《自立歌》寫道: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漢!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對孩子的溺愛、嬌慣的家庭又為數眾多,因而使得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要充分相信孩子,鼓勵他們從小事做起,孩子們才會樂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多表揚,少指責。因為學生的能力有限,有時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預料的一樣。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在做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老師一定要及時地給予幫助,不讓孩子失去信心。
四、從衛生習慣抓起
知易行難。衛生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更要從每一天抓起。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別是學生的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強,雖然有時候一句表揚的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時只有三分鐘的熱度,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和強化。我們可以開展“我愛班集體”“我是班級小主人”“環保小衛士”“衛生小能手”等一系列活動,雖然任務少,但要每天堅持也不容易。
班主任工作重在腿勤、眼亮、動作快,盡量將不好的習慣在萌芽狀態時就消除。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堅持,落實養成教育也不是一人之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愿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與學校的“小主人”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 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楊溪鎮中心幼兒園)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