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倉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南寧,530031)
淺談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現狀及對策
梁 倉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南寧,530031)
數字化校園給中職學校辦公、教學、管理、服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對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校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目標、建設思路、建設內容等方面都應該進行調整。
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現狀;對策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雖然現在的網絡技術日新月異,但是很多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明顯滯后,基本存在以下問題:
(一)骨干網絡裝備落后
部分中職學校現階段的骨干網絡帶寬還比較窄,還處于較原始的窄帶階段,甚至部分學校的局域網帶寬只有10M/S,相對于現在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來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和辦公需要。
(二)教師教學組織意識不夠
現在還有部分中職學校教師教學觀念比較落后,還停留在一支粉筆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對于一體化、現代化等教學方法不夠了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運用。
(三)精品課程建設意識不夠
在高校中,精品課程的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教師可以通過已經建設好的精品課程進行詳細授課,學生課余時間可以通過精品課程自學,提高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但是,在中職學校當中,學生想學習只能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課余時間想自己再針對某一門課程進行學習時卻發現不懂該如何復習或者預習。要是有了精品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里面節選自己還不掌握的知識再進行學習。
(四)教育資源有待整合和充實
中職學校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共享還不是很重視。往往幾個老師上同一門課程,可能對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理解就會有幾個不同的板本,沒有能做到很好的整合。
(五)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雖然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但對于年紀較大的教師和部分非師范畢業教師來講,由于接觸計算機機會相對較少,他們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為了加快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和應用,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數字校園”建設工程
中職學校網絡建設要重新規劃或者完善,實現光纖到樓層——“層層通”,實施“數字校園建設工程”、視頻會議系統進入校園工程等網絡建設。力爭實現網絡“班班通”,搭建起校園數字廣播網、校園管理網等綜合網絡平臺,最終實現數字化校園。
(二)進一步抓好教學資源庫建設,努力為教育教學服務
建設教學資源庫,采取各專業分塊建設,全校資源共享,以自建教學資源作為特色,建立起服務于教研、教學卓有實效的教學資源庫。
首先,組織優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著手開展學科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實現學科教學內容與資源配套。
其次,將學校中原有價值的一些視頻資源、教學素材等,經過篩選和有效處理全部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文件,不僅使文件大小縮小,而且還能在線播放、瀏覽。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師學會利用各種搜索引擎從網上下載瀏覽資源,實現巨大的遠程教育和因特網資源庫共享,這也是我們獲取教育教學資源的主要渠道。
(三)加強教師培訓和自主學習,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
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只有在不斷的應用中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教學經驗,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往往技術的價值由人決定,提高教師的應用水平不能依賴教師的自然成長,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科研和培訓活動,有針對性地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師的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
1.多媒體使用
強調合理地使用媒體教學,堅持“安排細密、培訓翔實、注重實效、加強整合”的原則,有使用就必須有記載、有總結、有改進。出臺系列激勵措施,如開展帶頭人評選、優質課評選、優秀論文、教案評選等,并在年度考核實行獎罰機制。
2.培訓機制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堅持培訓。將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列入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內容之一,作為教師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按年齡段或出生年份劃分),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水平,根據教師的需求,繼續開展有針對性的使用培訓,如利用網上教學資源開展教學的使用培訓,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培訓等。
(四)建設較高標準的信息化平臺,實現數字化校園
在學校內部教學資源網建設上制定統一建設標準,具體提出校級網絡中心機房及資源、管理平臺基本設備配備最低標準,并定期培訓教師參加數字化平臺的建設。
(五)建設教育信息網絡,完善保障機制
教育信息網絡的建設和運行,離不開完善的保障機制。
1.經費投入機制
確保網絡建設、維護及正常運行需要必要的經費,學校必須在每年年初預算經費中按一定比例劃撥專用的經費用于教育信息建設,以保障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網絡正常運行。
2.管理機制
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并給予專業技術人員合理的崗位待遇,強化服務功能,建立管理及監測體系,確保資源發揮作用。
3.師資培訓機制
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上崗的首要條件列入培訓內容,明確目標,開展以校本為主,骨干示范的多層次、多形式、全員化培訓,提高應用效率。
4.督導評估機制
把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考核之中,制定專項督導、考核、評估體系,實行激勵機制,定期檢查考核。
(六)充分調動各位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合格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各學科也要進一步加強對專業教師技術人員和骨干教師信息技術使用的培訓。現在很多中職學校的課件制作都是依靠計算機專業的老師開發,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校其他專業的信息技術工作的開展,不利于其他專業教師本身的提高。
[1] 沈培華,蔣東興,等.數字校園理論與實踐[J].辦公自動化,2002(4).
[2] 王賢燦.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制約因素及體制建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
[3] 孟祥宇,劉云飛,吳軍.構建數字化校園與學習環境的對策探討[J].信息與電腦,2011(1).
G718.3
A
2095-3712(2014)15-0040-02
梁倉(1981—),男,廣西興業人,本科,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