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維揚,王家強,彭 杰,鄭德明
(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 843300)
不斷完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此為基礎,才能造就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以科研作為教學理論的累積,同時用教學理論哺育科研,這已成為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識[1]。因此,確立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教學科研觀,是由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客觀需求[2]。在學科建設中加強課程教學、實踐與科研的互動是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的關鍵因素。
植物營養學學科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的規律及植物與外界環境之間營養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學科。本文旨在研究遙感技術在植物營養方面的理論與應用的有關技術,了解植物養分在土壤中的轉化規律,養分在植物體內的循環規律,希望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安全的目的;能培養為現代化農業服務,具有植物營養和遙感知識的專業人才。自20世紀80年代,“遙感基礎”課程在我國各高校相繼開設,塔里木大學遙感課程在不到10年的歷史,起步較晚,本課程作為一門工具有廣泛的用途。本文以塔里木大學資環專業—《遙感導論》為例,分析遙感課程在植物營養學學科建設中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學、實踐和科研三位一體的角色,促進科研創新、教學完善和實踐應用的問題。
隨著信息通訊時代的到來,遙感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學科知識更新快,社會對植物營養學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時代對高等學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3]。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創新課程教學體系[4]。在遙感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植物營養學學科的知識,及遙感技術在植物營養學上的應用,使學生了解甚至掌握、研究植物營養學的新方法、新技術,使學生及時掌握植物營養學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形成人才需求的創新性與遙感課程教學的相互支撐。
多學科日新月異的交叉發展,遙感技術作為一門工具課程,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社會上遙感技術已經從簡單的技術服務逐漸形成產業化的發展,從這一角度出發,借助課程建設對遙感課程在教學、實踐和科研3方面相結合作為一個“切入點”,可以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理論、實踐操作和科研的角度,對遙感技術有充分的認識,能夠達到在實踐中應用遙感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思路去分析并解決植物營養學方面問題的能力。如果該技術能應用得當,必然為新疆的農業實踐生產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高校對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科研意識不強,實踐能力不高,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5]。所以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是植物營養學課程建設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對高校教師而言,只懂得教學,顯然遠遠不夠,特別是對于教授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師而言。只教學不做科研,講不出新意,課堂信息量不足,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6]。相對而言,教學比做科研要容易一些,但是沒有科研過程的鉆研和付出注定沒有教學的精彩。如果科研壓倒教學或科研與教學相脫離,導致科研并未真正服務于教學,科研未能發揮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7]。所以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做到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必然是另一個有效的結合點。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教學是科研成果的傳播,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缺一不可[8]。高校要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必須要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開展科研方法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實行科研方法教學是適應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其次,是能適應大學生心理特點培養創造性人才,最后,它是培養學生基本科研能力和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
科研是一項復雜而艱苦的工作。不能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而是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入前人沒有進入的領域,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或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9]。這必然要求科研工作者對前人的研究有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了解,這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和書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正是由于科學研究所具有的創造性與艱苦性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師在科研的整個過程中要熱愛真理,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團結互助,這些方面,就本質來說,大都屬于思想品質問題,其中也有道德品質的問題[10],這何嘗不是一種優異的教學精神的體現。教師只有在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自己的潛心研究,才會使自己頭腦中陳舊的教育觀念得以改變,形成時代所需要的教育新觀念,從而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11]。單從教學的角度考慮,如果沒有大量的知識積累,無從談到深入淺出的教學和深入淺出的介紹。僅僅是一本教材上的東西,學生自己也可以閱讀,但是對學科而言,知識量遠遠不夠應對今天的網絡時代。
有了實踐的經驗和科研的積累,教師的教學素材可以信手拈來,豐富課堂引導學生,這也是學科建設的目的之一,如將基于遙感的植物營養診斷研究、基于遙感的土壤養分估測、基于遙感的土壤養分鹽分的空間變異特征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信息更加豐富,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如將塔里木河流域的植被分布、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變遷的遙感影像引入到遙感教學中,將熱紅外及雷達影像分析塔里木盆地地表溫度和土壤濕度的研究引入到熱紅外遙感教學,這些事件發生在身邊,學生能深切感受到,且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前沿性和新穎性,而這些知識沒有教學、科研和實踐三位一體的指導,無法憑空想象。有科學家曾說:“你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你不稿科研,就不是好教師”[12],這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句指導性寫照。
畢業論文作為培養計劃中的最后一項任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團隊協作、獨立工作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在大學4年期間綜合能力的檢驗;畢業論文作為教學中一個重要且無法替代的環節,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綜合性最強;它的質量高低是衡量本學科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因此,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意義重大[13]。在高校做科研有豐富的資源,從地域方面來說,每一個高校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對所在區域的研究有地理資源,廣大的學生是有效的人力資源,高校的目的一般是給當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和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繁榮發展來服務兩個方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除了要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要有熟練的技術,理論來自書本和課堂,技術來自實踐,而科研是對實踐的升華,以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資環專業為例,在2012年畢業的資環專業學生中,100%的畢業論文都是依托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通過指導訓練都能順利地完成論文,這一過程提升了學生對一門或多門技術的掌握和熟練的應用。一般學生畢業大實習的實踐過程通過和地方共建單位及實習基地完成,讓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學會融入社會,走出象牙塔這是必然的一步,也是很關鍵的橋梁,很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收到單位的好評、留用或進一步深造。
作為植物營養學科課程建設的一部分,遙感課程如果能找到很好的結合點,能用有效的思路,在教學任務的實施中,從教學、科研和實習實踐“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途徑去努力,必然在學校、學院和學科建設打好環境的支持下,在專業建設和專業將來的發展中,取得長足的進步,為資環專業學科持續發展和植物營養學科建設思路的拓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同時也能為新疆地域的發展,從遙感技術的層面做出應有的貢獻。當然,一門學科的發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這一過程日趨完善,才能為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1]朱玉榮.教學與科研片談[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0(1):75-78.
[2]張會清,王普,任明榮,等.專業課教學與科研互動的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2):109-111.
[3]汪溪,李建軍.以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J].農機化研究,2005(2):273-275.
[4]潘竟虎,趙軍.高師遙感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18-120.
[5]彭蕾,孫波.加強理工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4):70-71.
[6]郭傳杰.堅持教學與科研結合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0(6):32-35.
[7]尚麗平.淺談教學與科研的關系[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1):15-16.
[8]段海蓉.以科學研究提升《中國文學史》教學的質量[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1(4):65-67.
[9]艾尼瓦爾·吐米爾,阿布都拉·阿巴斯,熱依含古麗·吾斯曼.淺談提高青年教師科研意識的必要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2(1):91-93.
[10]董琳.開展科研方法教學推進高校科研創新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3):60-61.
[11]孫雷.地方高校教學與科研和諧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林區教學,2010(11):5-7.
[12]張飛,丁建麗,買買提·沙吾提.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遙感課程建設中的教學與科研互動關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2):69-71.
[13]王羨慧,黃浩.提高計算機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2(21):1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