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偉
(齊魯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13)
以真致善,這是一個行為中的價值命題。
求真、求善同樣具有了不起的價值,二者在人的發展中,顯然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當教育受制于文化傳統,而又必須面對需要生命整體發展的人的時候,借鑒與融合顯然更為重要。熊十力先生也說過“中西學術,合之兩美,離則兩傷”。對教育來說,顯然也是如此。
2001年1月23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上任后向國會提交的第一份立法動議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一份飽含著人文關懷與政治責任感的教育決策方案,體現美國教育向大眾化、倫理化、道德性過渡的政策導向;2009年2月17日,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中,投資教育的經費達到驚人的1000億美元,巨額投資顯示了國家希望對教育權力的回收,正如奧巴馬所說:我們有責任使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升得更高。其“向善”的意蘊顯而易見。
而中國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的關于素質教育的決議中,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學生基本素質結構的核心,此后,無論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是黨和國家關于教育的政策、決議、工作報告,特別是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發展始終是中心議題,這里面“求真”的價值得到彰顯。
然而,在學校教育的實踐層面上,在我們的價值認同上,真與善卻沒有得到整合,沒有獲得同步的關注。突出體現在:
一是不以真為善。真與善應當是統一的,善里面包含著真,而真也具有善的成分。忽略了這一點,在我們認識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有效的教學的時候,真實與真意就被拋離了。這樣就造成了我們教育中視若無睹的造假現象,各類督導、檢查、評估、驗收活動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造假溫床。檢查人員的“好大喜功”“一絲不茍”,以及完全不顧及學校、教師工作實際地按檢查條目進行演繹、逐條落實式的檢查,使得被檢查者疲于應付,因功利所驅使,于是“一呼百應”,大家一起來造假。到頭來,檢查者滿意而歸,被查者心安理得。成績不可差、失誤不可有,唯獨真實不真實、符合不符合教育之“真意”,則無人過問。
二是不以真為真。莊子貴真,在于回到自然之態之真,回到最最基本的層面上尋真,“山是山,水是水”,不加掩飾,甚至不加修飾。可是,在學校里、課堂上,校長、教師、學生卻常常膽怯于這類的“真”。因為“真”就意味著全面地展示,意味著毫無掩蓋或雕琢地呈現教育教學的原生態,那么,有了錯誤怎么辦?而當錯誤使某些人無法容忍的時候又該怎么辦?常常聽校長、教師掏出這樣的心里話:“給你說實話吧,事情本來應該是……只是因為……所以我們就……”原來求真這么難,原來真中也不見真。因為我們還不習慣自然自發,因為我們還不習慣錯誤是正常的,更因為我們無法容忍因真實中的缺陷而對外來者的不恭。
三是不以善為真。即便我們刻意掩蓋真實,并且在虛假面前心照不宣,然而,求真仍是我們的本能,誰都渴望得到真實的對待,誰都擔心被欺騙。可是,當教育教學過程中被失真的氣氛所籠罩的時候,連“善”也變得不真實了。即便是某一工作已達到了所謂的“盡善盡美”,我們卻更加懷疑其真實性如何。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實踐,成功的教育成果在推廣應用中步履維艱,得不到真心的對待,對于教學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外在形式完美的教學,我們會懷疑其是否有實效性;內涵豐富的教學我們會嗤之以方法的拙劣;形式和內涵完美結合的教學,則就要受到“真與否”的質詢了。因為“至善則不真”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的人生哲學和思想源頭。
四是不以善為善。對于人來說,一件事物并不是因為它善,我們才肯定它、喜歡它、欲求它,相反,正是因為我們肯定它、喜歡它、欲求它,它才是善的。因此,就有了一個關于善的界說:“善是欲望的滿足,惡是欲望的壓抑。善也就是利益或快樂,也就是能夠帶來利益或快樂的東西。”(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這樣來認識“善”,善在現實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教育教學中的道德因素是普遍而充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育是當今社會最具道德內涵的事業之一,即便如此,當功利性籠罩下的教育有了白熱化的競爭,有了多因素制約下的不公平,有了應得與既得的巨大心理落差時,教育也就變得“不善”了。即便在教育的發展中,如果不能透過現實的困境尋求到學生、教師、校長、家長所共同的倫理支點,則其善就是有條件的善,就是部分人的善。因此,即便教育有些時候是“美妙無比”的,這“美妙無比”也正是“可惡無比”的。
看來,求真、求善,真為善、善為真,的確是“中和”之舉,也是教育品質之所在。如果我們承認人的生命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兩重性,那么,人就以自然的生命求取真實,也會以精神的生命求取善意,就如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統一于人而無法剝離一樣,人的求真與求善之態也是生命體的本能需求。教育作為面向人的生命的事業,教學作為塑造生命的活動過程,在真與善的選擇中,應當是以“和”為美的。
別忘了,孔子并非不喜歡“真”,對于他自己親身編輯的《詩經》,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率真也好,真性也罷,記得真,我們才會走得更遠。
“專題研究”征稿啟事
2014年伊始,《教育觀察》將開辟“專題研究”欄目,向廣大讀者展示各學校、名師工作室等研究團隊的課題研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礎上深化、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關成果。本欄目注重創新性、學術性、實用性、指導性。歡迎各學校、研究團隊來電垂詢!
“專題研究”來稿要求:
1.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能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對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指導意義;
2.研究成果具有獨特性,能凸顯學校的特色、教師的特點,或課程改革的亮點;
3.形式不限,訪談、專題報道或論文皆可,如是論文形式,數量以研究團隊的3~5篇為宜;
4.研究內容不限,學校文化建設、課堂管理、學科教學、課程開發、教師發展等皆可;
5.文章應重點凸顯研究成果體現的理念、操作和實施的過程,避免單純描述研究取得的成就。
“專題研究”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gljygc@163.com (“桂林教育觀察”首字母)
聯系電話:0773-5831800 郵編:541004
地址:廣西桂林市普陀路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教育觀察》編輯部
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教育觀察》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