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
(南京市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小學部,江蘇南京,210023)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從古到今蒙學都是從識字開始的。識字不僅是學習文化的開始和啟蒙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兒童從運用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過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的識字目標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然而,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研究指出:當前識字教學存在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的現象,學生還沒有深究每個字的音、形、義,教學便一晃而過。筆者基于以上反思與不斷的教學實踐,堅持用生活化識字的方式來突破識字教學的難點,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漢字是中華民族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積累而成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源于我們的生活,又準確而客觀地反映著我們的生活。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說苑·雜言》)生活是學習的源泉,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筆者堅信生活是最好的識字課本。
筆者所理解的生活化識字就是在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識字密切相關,并且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資源去主動識字,改變過去我們為識字而識字的識字教學模式,把識字變成學生生活的需要和重要組成部分。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識字教學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要注重“教、扶、放”,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強調了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實現“不教”的效果。我們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要銘記識字教學應該積極地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發展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生活化識字正好契合了這一教學理念,它鼓勵學生打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注重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度。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批評傳統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時,批評以教師和教科書為中心、無視兒童內部本能的教育教學主張,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的教育主張。陶行知先生根據中國的國情及文化傳統,對杜威的學說進行了中國式改造,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民眾是中心”“教學做合一”。他呼吁教育要融于生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在識字教學中,我們也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要素,積極利用生活中的有益教學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時依然可以自然、主動地進行識字的學習和訓練,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學習漢字。
要實施語文識字教學的生活化,筆者認為關鍵是探索語文識字教學與生活連接的途徑,尋找識字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另外,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要用生活化識字的教學理念指導識字教學實踐,并將這種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學行為,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來實現識字教學的生活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讓學生以輕松、自然的心態進入漢字天地,是識字教學情感目標達成的關鍵。在一年級剛開始,筆者就指導每一個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張精美的卡片,上面寫有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等,然后將卡片貼在課桌的右上角,引導學生在課間通過卡片認識同學。這樣,一周后,在生活識字課上,筆者再將全班同學的姓名打在投影儀上,有個別學生便能夠讀出所有同學的名字,兩周后,有近一半的學生能夠認識所有的名字。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認識了很多字,而且給同學之間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周后,筆者便讓“識字大王”發作業本,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識字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渠道自主識字的同時,筆者也會將學生的識字成果收集起來,這樣既可以掌握他們的識字情況,又可以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于是,筆者讓每個學生制作一個“采蜜本”,每期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漢字資源,如剪貼牙膏盒、飲料包裝袋、香皂盒、報紙等。筆者要求學生要能準確認讀上面所有的漢字,并在課上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教同學們識字。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識字成果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思路,為其自主進行課外識字開辟了蹊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既然是生活化識字,就要做到“時時是識字之時,處處是識字之處”:(1)把家里日用品的名字寫成標簽張貼在日用品上,隨時進行識字;(2)把看過的電視節目和主要人物記下來,和父母上街時看到的廣告標語和牌匾要讀一讀,不會的問問父母,回到家中記下不會認的字,再查一查字典了解字義;(3)要經常讀書讀報,鞏固學過的字,提高對事物的理解能力。
學習的最大力量是興趣。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興趣時,他便能夠學得很好。所以,筆者從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說說喜愛的“雪餅”“水蜜桃”“米老鼠”等的字形是什么樣的,這些都是學生最感興趣、最樂于認識的事物,學習時注意力也最集中。很快,學生掌握了這些字詞。筆者還在班級內開展“喜羊羊識字樂園”系列識字活動,活動是以熱播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郎》為核心內容,圍繞動畫片里的人物及故事,帶領學生認識相關漢字。由于學生對這部動畫片的興趣極高,因此學習起來積極性也非常高,課堂氣氛極其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這一切都揭示了語文與生活的深層聯系。生活中有最豐富、最生動的教學資源,可以說生活在哪里,我們的識字教學就在哪里。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和活動范圍,處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使學生積極快樂地參與到識字活動當中來,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基礎。
[1]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