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恬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江蘇常州,213016)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3+1”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3+1”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的四年制教學模式,將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調整為三年,這三年主要完成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課和一部分實踐課的學習,第四年的校內外實踐課程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這一培養模式實現了從知識型向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轉變。
根據當前市場對設計師的需求和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扎實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如具備良好的手繪表達、軟件操作能力,掌握相關的室內設計理論知識,掌握工程施工、工程預算知識等。但傳統課程體系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社會對建筑設計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星級酒店等高端的經營性建筑,對建筑的功能結構安全、建筑文化、藝術品位以及相關的設施配置的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酒店不斷提高建筑的設計水平。投資者需要和酒店管理公司做市場分析、定位,還需要和建筑設計師、室內設計師進行交流、探討。作為設計師必須清楚地掌握所設計酒店的經營理念、市場定位、設計規范等,而在高校“酒店空間設計”課程中大多只是講授酒店的裝飾方法,在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課題訓練,這導致學生最終呈現的作品往往很難付諸實踐。
在課程知識結構上大多依賴教材內容,沒有依據當前設計發展趨勢進行相應的調整;實踐作業環節多以模擬訓練為主,學生接觸不到實際的項目,操作內容過于虛擬化,脫離實際;在考核階段,學生呈現的作品在設計內容上過于注重形式,過于追求畫面的效果。由于忽視訓練過程,學生動手能力偏弱,與人溝通能力不強,缺乏作為一個設計師必備的專業技能。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設計時更側重于藝術的表現,而不太重視設計的實用性、應用性,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漏洞百出甚至犯常識性的錯誤,在實際操作當中難以實施。這種實踐課的設置流于表面形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校內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行業需求脫節,畢業生在實踐經驗缺乏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僅僅是一張張漂亮的效果圖。這樣的課程體系建設忽視了就業市場和企業的崗位需求,勢必無法培養出能滿足行業需要的人才。
隨著設計行業發展,市場對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旺盛,相關行業的標準也越來越嚴格。設計師的角色發生轉變,由單一的裝飾設計師轉變為主創設計師,在建筑設計、功能規劃、主材設計、水電設計等方面提供完整的服務。他們不僅提供工程設計技術,還向業主提供規劃設計、運營策劃、特色建設、形象塑造等綜合的設計服務。高校要培養專業化的設計人才,就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建設。
要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需要確立科學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這種理念的確立需要進行系統專業知識的學習,而系統專業知識的學習又依賴于科學課程體系的建構。可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大類:
1.設計理論類課程
設計理論類課程包括中外建筑史、人體工程學、室內設計概論等相關藝術理論的課程。如人體工程學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根據設計為人服務的理念,人的活動與各類空間實體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人體工程學研究的范疇。本課程結合設計專業的特點,通過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相關的人體工程學知識,讓學生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樹立科學的設計理念。
2.設計表現類課程
設計表現類課程包括室內裝飾工程制圖、設計表達、建筑模型制作等相關課程。如室內裝飾工程制圖課程講授國家制圖標準,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制圖技能,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3.設計思維類課程
設計思維類課程包括各種室內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等。這類課程主要提高學生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的構思能力及整體意識,讓學生掌握復雜的室內外空間設計,掌握從草圖構思、方案確立到正式出圖的全套設計表現方法。
這三類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設計思維。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第四年教學內容則是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核心教學場所,發揮“工作室”的功能,以室內外空間設計的實際項目為引領,將學生曾經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工作過程”,使“學習內容”與“行業要求”銜接起來。在這樣的工作場所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完成項目為主,教師輔導為輔,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還可以聘請相關專業的設計師和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
課程項目化要求課程體系圍繞職業工作目標建設,包括:1.設計任務的制訂,指導學生如何確定設計的方向;2.項目設計內容的社會調研,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分析和調查研究,比如對用戶功能需求的分析、預算情況分析、環境系統情況分析、可能采用的設計語匯分析以及材料市場情況分析等;3.項目概念設計與專業協調;4.確定方案的初步設計階段,指導學生對室內空間的剖面、立面進行技術分析,完善設計方案;5.施工圖階段的深化設計;6.材料選擇與施工監理,教師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要帶領學生到施工現場體驗材料色彩、圖案、質地等,指導學生依據設計概念選擇材料,避免盲從。
高校是培養設計師的專業教育機構之一,只有在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不斷汲取新的理念,不斷發展創新,才能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共生、融合、轉化,只有讓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及時進課堂,才能完善與設計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設計師。
[1] 張愛萍,鄭曉芳,閔伸.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6).
[2] 鄭曙旸.室內設計程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楊鵬廣.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結合崗前培訓促進就業分析[J].教育觀察,2012(10).
[4] 尹春潔.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