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尚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89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不在業現象探析
周榮尚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89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從業狀態卻與其他專業任課教師明顯不同,普遍存在著在崗不在業現象,本文擬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從業狀態做出分析,為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不在業;探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隊伍龐大,存在于每一所高校,但他們的從業狀態卻與其他專業任課教師明顯不同。本文擬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從業狀態及其原因做出分析,旨在為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提供理論依據,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發展服務。
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于每一所高校,從現實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事該課程教學的原因和感受非常復雜,本文選擇從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調查資料來揭示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從業狀態。這個調查涉及上海29所全日制高等院校的683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全國范圍看是有代表性的。我們可以由此為調查樣本,來了解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從業狀態。
從教師總體結構層面來說,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33%是思想政治理論專業,其余教師來自歷史、哲學、經濟學和國際共運等專業。由于專業差異,就造成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應有的積極感情,對教學內容陌生。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動機層面來說,20%的教師認為,他們之所以選擇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因為“有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想”,有獻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事業心”;13.3%的教師認為是因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興趣,是“自愿選擇”;20%的教師認為是因“競爭太激烈,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無奈之選”;46.7%的教師認為是由于“個人、家庭等各方面原因”選擇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梢姡x擇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原因還是比較復雜的,并非由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鐘情與熱愛。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感受層面來說,14.3%的教師認為對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感覺“開心”;35.7%的教師感覺“平?!薄ⅰ昂妥鰧I教師沒什么不同”;14.3%的教師感到“沮喪”;35.7%的教師認為“沒有什么感覺”。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評價層面來說,26.7%的教師認為,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利于個人發展”,33.3%的人認為“不利于個人發展”;另外各有20%的人認為“無所謂”、“不清楚”。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未來選擇層面來說,有多達73.3%的教師“非常擔心”或“擔心”長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要求會使自己原有知識體系的學術性減弱,20%的教師表示“不怎么擔心”,只有6.7%的教師表示“完全不但心”。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如果可以再次進行職業選擇,只有11.1%的教師會選擇“繼續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低于認為自己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感覺“開心”的教師比例(14.3%),這就是說,即使自認為感覺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心”的個別教師也有重新選擇的想法或愿望;66.7%的教師選擇“從事專業課教學”(有相當比例的畢業于“思想政治理論”專業的博士教師也希望能夠從事專業課教學);22.2%的教師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教師兩者兼做”。對仍在博士后流動站和已出站的博士后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這些選擇做博士后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有“重新選擇工作或崗位”的想法。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甚至有些無可奈何。所以就其從業狀態而言,大多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所教課程責任意識不強,缺乏真情實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熱愛,不盡心,不努力,對課程情感麻木,僅僅是視為不得不從事的一項工作,因此,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成政治任務而應付差事。這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不在業現象。
這種情況的存在,造成的影響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從學生角度看是課程成效較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受歡迎程度較低;其二是由于專業背景和教師學術觀的影響,很多教師不樂于這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對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沒有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總是想教自己原來所學專業的課程,工作不專心,進取心不強。教師自身發展沒有職業依托,對教師自身自己發展不利。長此以往,只能使教學和教師狀態每況愈下,這是教育管理所不能容忍的情況,這一情況必須改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不在業,危害極大。它瓦解了教學隊伍,破壞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教師的職業發展。這種現象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涉及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專業定位不清
眾所周知,設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適應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需要,服務于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才。但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什么事都能管”、“什么人都能做”的問題。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貼近教育實踐、貼近黨的建設、貼近現實政治生活的一門實踐性學科,貼近實踐是其重要的學科特點。社會實踐的多樣性,復雜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接不暇,扮演著“什么事都能管”的角色。正是由于這個“什么事都能管”特點,就造成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質疑,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萬金油”,不存在專業性的問題。
所謂“什么人都能做”,主要是由于我們的意識形態主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只要與馬克思主義相關,都可以歸為思想政治理論來使用?,F實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及其他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和專業,都被直接作為思想政治理論專業來使用。“什么人都能做”的現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來源多元化,但是由于專業背景不同,這些教師對自己原來專業念念不忘,對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熱情投入便是情理之中的情況。
(2)思想政治理論課聲譽欠佳
思想政治理論的聲譽,主要來自社會成員對自己經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和感受。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閉性、教條性、理想化和泛政治化特征,使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沒有擺脫隔空喊話、脫離實際、脫離學生、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的被動局面。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在于: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勸導式為主導,表現在教學方法上就是灌輸法。這樣的教育方式特點是同意重復,封閉系統,說理乏力。從而使人們甚至是教育者本身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價值、作用產生疑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上政治性為主導,表現在教學內容上就是本本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給話語設置一定的范圍和邊界,防止學生脫離其預設的軌道。學生從言語主體逐漸演變為權威言語的純粹接受者,使學生長期處于失語的狀態,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麻痹甚至逆反的心理。
這樣的結果是塑造出了我們平常意義上的“政治課”,假大空,學生不喜歡聽,教師也就難以獲得職業的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是人們不愿積極投入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不佳
這里的環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教學環境。從宏觀社會環境來說,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價值多元的社會體系逐漸形成,政治再也不是核心價值和唯一標準。這種情況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就是人們對政治屬性的東西逐漸淡化,青年學生的一個新的明顯特點是對政治的漠視。政治課在很多學生眼中不是學問,不是知識,只是學分。如果學生不是為了學分,來上政治理論課的學生會寥寥無幾。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傳達主流政治理論和思想體系的途徑,政治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遭到漠視,也就成為合情合理的結局。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職業認同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所從事教學的不認同,原因是兩個方面,首先受到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認同的影響,有些學校領導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化程度不高,誰都能教,不需要長時間的專業培養和專業訓練,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其課程知識不夠重視,教師則表現出對這種環境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不予認同。
另一個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對所從事職業的不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愿教情況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中絕大部分教師職業幸福感、成就感低,職業倦怠感強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正確的職業認知,給教師帶來消極影響就是職業倦怠,即個體身心疲憊的狀態。表現為缺乏教育事業心和理想追求,對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對于學生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反應冷漠,情緒表現疲勞、煩躁,常常板起面孔教訓人,教學活動缺乏創造性。沒有新觀點、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只是按照某種常規或程式周而復始地重復勞動,照本宣科,無所建樹。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人員流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職業認同,缺乏職業感情,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難以主動追求職業發展,也就談不上職業建樹。
以上情況的存在,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與定位,影響了職業選擇和職業形象的認定,即使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個職業范圍,也是感受到教學環境不佳,難以建立職業成就感,就會產生疲憊和張望的職業心理。以上情況的積累效應,就是產生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而不在業的情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理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要完成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就必須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增強社會責任感。一是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增強政治使命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毫不動搖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改革開放,體現出正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增強職業責任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責任,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對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講,關鍵的問題是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斷理解、把握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將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2)從課程意識建設的角度,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課程的認識,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意義。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和定位,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對整個課程系統的認識、理解與教學方式。教師的課程意識有利于教師順利實施新課程,有利于教師行使課程權利,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文化重建。教師具備了什么樣的課程意識,會影響到課程效能的實現和自身職業發展。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這個特殊群體,課程意識尤為重要。我國相當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專業,他們大多未接受過教師專業教育和職業訓練,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見,知識和能力結構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圍繞課程的課程意識建設非常必要。
(3)從學術化建設的角度,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積累和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三個方面的學術能力:一是運用基礎理論的能力。二是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性。三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能力。我們必須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知識結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多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觀點,并能夠把這些觀點講解清楚,構建起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
(4)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境建設。首先,開展業務能力和技巧培訓,相當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想把課程教好,但是需要業務技巧培訓,因此,要開展長期堅持的教師業務能力培訓,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交流的機會,使大家能夠對問題進行梳理,排解教學的心理壓力。其次,從教學創新的角度,要鼓勵教學創新,推廣行之有效的教學的方法,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取得工作成績,進而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安心教學,樂于教學。第三,從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主管部門要愛護教師,創新教師管理的方法。利用行政手段,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接觸社會實踐,進而反思自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激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內在動力。
總之,要改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崗不在業現象,必須加強教師思想建設,學術能力建設,業務技巧,職業成就感、職業幸福感、認同感建設、教學成效建設、教學環境創造,對教師的愛護和培養。通過這努力,才能改變這一消極狀況。
[1]胡涵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報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38-141.
[2]彭煥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認同困乏現象審思.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On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 not at pos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Rong-shang
(Marx's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89, China)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teachers,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work.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ot at post; analysis
G641
A
1000-9795(2014)04-0206-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08
周榮尚(1969-),男,浙江臺州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本文是同濟大學課題《高校思政課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得到同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