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 李婧菡
(山東中醫藥大學 山東濟南 250355)
寓德育于《大學英語精讀》第三版教學的幾點實踐
曾小云 李婧菡
(山東中醫藥大學 山東濟南 250355)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育人的一項根本要求。盡管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是語言和文化知識的教育,但教師如有意識地挖掘課文中的道德元素,吸收文中體現的優良西方社會思想,按特定教學方法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道德情操,定能起到良好的德育功能。
德育;大學英語教學;教育手段
胡錦濤主席曾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為先”,表明德育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既遵從人才成長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德育教育一般規律,意義深遠而重大。這也表明“任何合格的人才,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杰出的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的確,青年一代肩負著富強國家和振興民族的歷史使命,而國家的未來昌盛及民族的振興與否,也與當代青年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息息相關。而對大學生人格和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與外界的導向及信息的攝入緊密相連。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和必修課,既承載著英語語言知識的傳輸,也傳導著西方人文、社會、科技、經濟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無可避免地要扮演德育教育的角色。由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并將之充分利用,是大學英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大學英語精讀》第三版是最新出版的英語教材,課文取材新穎、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規范,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互相融合,語言優美,內容蘊含著真、善、美。在講解文章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可從課文中提取與德育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是筆者寓德育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實踐。
第一冊第一單元“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是論述英語學習方法的文章,作者從六個方面講述英語學習應注意的策略。該文章是學生進入大學以來的第一課,對于學生如何從灌輸式教育過渡到自主式學習這一轉變具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在課文的前期導入中,筆者讓學生用英語簡述包括英語在內的中學各課程的學習模式,并進一步陳述大學英語等課程學習的期望。在課文的講解中,針對目標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并讓學生簡要談談相關的感受。同時,又結合課后閱讀文章“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讓學生總結討論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筆者特意強調學習習慣和針對性學習模式的重要性,以使學生盡快轉變并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在講述本冊書第六單元“Sam Adams, Industrial Engineer”時,讓學生集體討論“What qualities make the author become an industrial engineer”,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一以貫之的行為模式是其最后得以實現理想的根本原因。之后,筆者讓學生指出兩篇文章存在的共性,并聯系第一單元課文最后一段進行思考并用英語兩句諺語“Knowledge advances by steps and not by leaps(學習只能循序漸進,而不能躍進).”和“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consistency to purpose(成功的秘訣在于對目標的執著追求).”提煉出良好的行為模式并持之以恒地實施是成功的關鍵。
第一冊第二單元“Sailing Round the World”講述弗朗西斯·奇切斯特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故事。奇切斯特早年就勇于冒險,而在年齡將近65歲,并且患有肺癌且身體行動相當不方便的情況下,竟然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力勸,挑戰單身環球航海的壯舉。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戰勝了兇險旅途上的種種困難,最終創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跡。第五單元“I Never Write Right”,作者講述自己如何成為暢銷書作家的經歷。盡管作者中學時英語不及格,表明自己的寫作理想卻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譏笑,但卻執志不渝并一直為之努力并不斷取得進步。成年后,操持繁重的家務勞動并照顧幼小的子女,寫作輔助工具缺乏的情況下,卻利用點滴零碎的時間寫出了第一本暢銷書且此后又寫出的幾本年度暢銷書,成為一位知名作家。在講解這兩篇文章中,筆者特意讓學生討論文章中所直接說出的故事主人公的各種艱難以及并未明述但可以推斷出來的困難,并讓學生明白,只要銳意進取和堅持不懈,總會戰勝前進中的困難并最終有所成就。
個人品德是道德建設的基礎,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搞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建設的前提和條件,也是建立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應在相關課文中不失時機地進行道德情操方面的指引。新版教材這一方面的內容十分豐富,如第三單元的“The Present”、第七單元的“The Sampler”、第八單元的“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和第十單元的“Going Home”就分別從不同方面給學生情感教育。“The Present”講述孤寡老人雖然受到鄰居的們的熱心照顧,卻得不到聲名顯赫、位高權重的女兒與女婿的關愛,在母親八十高齡的生日那天既不去祝壽,也不電話慰問和禮物相送,只是匯去一小筆數額的支票并被老人撕毀的故事。“The Sampler”敘述作者對一個看似家道中落卻酷愛布丁的老紳士行善事,但兩人最后均受到心靈傷害的故事。“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講作者一家母親子女三人家境貧寒相依為命,母親為送給子女所鐘愛的東西作為圣誕禮物,不惜辛苦勞作并花血本情況下一輛自行車藏在臥室但被作者不經意地發現,為將來贈送禮物時能表現出驚喜的表情進而讓母親因付出愛感到欣慰而費盡心機的故事。“Going Home”一文原刊登于報紙上:長途車上坐著一位沉默不語的男子,在同車的年輕游客的盤問下終于開了口。原來他剛從監獄出來,釋放前曾寫信給妻子:如果她已另有歸宿,他也不責怪她;如果她還愛著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鎮口的老橡樹上系一根黃絲帶;如果沒有黃絲帶,他就會隨車而去,永遠不會去打擾她。汽車快到目的地了,車上的人們都坐在靠窗戶的位上往外看,只有這位男子不敢張望,他害怕迎面而來的可能是失望。突然間,全車的人都沸騰起來:遠遠望去,鎮口的老橡樹上掛了幾十上百條黃絲帶,這些黃絲帶像歡迎的旗幟迎風飄揚。綜觀這幾篇文章,既從正兩個方面折射出人間的真愛的偉大,又從反面透視出人情的悲涼,同時也給我們做人的啟迪。在講課中,筆者輔以針對性發問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一次次愛的洗禮。
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自己所應履行的各種義務及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之自我意識,是對社會責任的一種覺悟。它不僅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一種基本要求,是和諧社會中每一個體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個人健康社會化和科學融入社會的重要內容及必備條件。西方,社會責任教育是德育一項重要的內容。如美國雖為一個多民族熔鑄的移民國家且沒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但是“國家至上”的愛國主義理念,增強了美國公民的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感。同樣,此次改版的課文也有這樣的內容,如第九單元“Is There Life on Earth”便是一具很好的例子。該課文通過虛構金星人登陸地球的將遇到的從太空到大氣層、從呼吸到飲食的種種難題,側面揭示當今人類如果繼續污染環境,終將毀滅自己。因作者的語言既幽默而又諷辣,筆者故而在此點上進行發問以便于學生理解其深層含義。同時,讓學生聯系“低碳經濟”與本校的“建設節約型校園”,談談個人應承擔的角色以及可起到的作用,從而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對于大學英語中品德教育一些探索性的實踐。事實上,教學當中的德育滲透遠遠不限于此。我們還可以針對有關內容利用聽說讀寫譯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實現德育效果,為此筆者也將進一步做一些嘗試。總之,教師唯有抓準時機,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智力、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和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有效地、高質量地完成英語教學中教書育人的任務。
[1]王仕民.德育文化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1.
[2]胡發貴.教育與道德培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5:15.
[3]錢冠連.非功利的語言理論辯護—兼論語言理論三分類[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
[4]何淑賢.試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導刊,2007(2上):35-36.
Moral educ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third edition in "university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eng Xiao-yun, Li Jing-h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is to educate. Although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i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knowledge education, but if teachers consciously moral elements in the text, absorb the excellent western society reflected the thought of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have consciousness, to guide th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can play a good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G410
A
1000-9795(2014)04-0065-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6
曾小云(1976-),男,江西貴溪人,碩士,教師,講師,從事法律英語、商務英語方向的研究。李婧菡(1980-),女,山東荷澤人,碩士,教師,講師,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計算機英語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