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談英語語內
——跨語教學策略
高 爽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語內和文化內部是指那些存在于第二語言內部的,并將其作為唯一參照物而使用的教學技巧(techniques),而跨語和跨文化所描述的是將第一語言或另一種語言作為比較或參照點的技巧。翻譯法是跨語言策略的主要技巧,而翻譯的缺失則是語內策略的主要特征。然而,這兩種策略都是從廣義上來定義的,但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為使用或不使用翻譯。
英語;語內;跨語;教學;策略
Stern指出,該對策略源于教學法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爭論:第一語言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作用。然而,在過去的十至二十年間,它幾乎未能成為一個活躍的爭論領域。語內和文化內部是指那些存在于第二語言內部的,并將其作為唯一參照物而使用的教學技巧(techniques),而跨語和跨文化所描述的是將第一語言或另一種語言作為比較或參照點的技巧。翻譯法是跨語言策略的主要技巧,而翻譯的缺失則是語內策略的主要特征。然而,這兩種策略都是從廣義上來定義的,但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為使用或不使用翻譯。
幾百年來,跨語言技巧一直在語言教學中不知不覺地使用。通俗文學配上了隔行插入的譯文,語法書也用第一語言解釋目標語特征,并自由地使用第一語言作為參照系。在句子翻譯練習中使用更加熟練、精致的跨語言訓練技巧,據說是18世紀末德國語言教師的一種發明創造。當時以普遍采用句子翻譯練習的形式進行系統的教學、闡述和操練語法要點,成為德國19世紀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直至今日它仍然不失為一種語言教學技巧。
然而,19世紀改革者們的宣戰主要是反對這種技巧,改革的中心原則之一就是要用外語教外語。對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法支柱的翻譯法的摒棄,鼓勵了語內技巧的發展。改革運動爭論的一個主要焦點是在多大程度上不使用第一語言才算是一個實用的建議。大多數教師巳經習慣了語法翻譯法,在課堂上完全禁止第一語言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完全不現實的要求。極端的改革者堅持認為,只使用第二語言能夠并應該被接受。然而,實踐者則喜歡一種折中法,在20世紀30年代引用最多的短語是“如果我們在教德語,那我們就盡可能用德語教”。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跨語技巧一點也不能避免時,而假定最好的方法又是語內,那么就應該強調語內。
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葉,理論家們反對跨語言技巧的呼聲不斷增加,致使一些概念終于流行開來。
Ervin和Osgood將第二語言的協調使用視為唯一的可操作的目標,而將不令人滿意的混合使用兩種語言歸咎于傳統學派教學的無效的(跨語言)技巧。下面是他們對兩者的比較。這種發展(混合使用)是學校情景中的典型的外語學習。顯然這是由于學習詞匯表所造成的,而詞匯表將語言B的符號與語言A的符號和意義相聯系。
另一方面,協調語言學習“也能使第二語言學習者具有特點,他們由于盡可能少地依賴翻譯并將自己沉浸在另一語言社團的活生生的文化之中,而逐漸將第二語言講好”。20世紀60 年代早期,協調使用兩種語言就作為一種理想的第二語言習得和認知形式被當時重要的教學法專家Brooks所倡導。
跨語言策略的卓越地位也隱含在后來表示政策的詞語中,而這些政策幾乎普遍與跨語言策略相對立。許多作者甚至不考慮跨語言目的。
盡管對跨語策略偶爾做些讓步,但多年來主要的偏愛無疑還在語內策略一邊。人們很少想到能用跨語策略實施案例的可能性。有時,由于有些教師堅決捍衛嚴格的語內政策,而其他教師認為這一政策不切實際,但又沒有一個具體有用的辯護人進行適當的調解,從而引發爭論。因此,適當的作法是尋求能夠在心理學和比較語言學中都能找到的更符合兩種策略原則的基礎。
首先,當我們學習一種第二語言時,我們總是從我們已知的語言出發,如我們的第一語言。因此,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它,這種新的語言是基于以前所獲得的語言而學習的。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相聯系是生活中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在語言學習的早期,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第一語言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第二語言為零或接近零。在整個學習階段,這種差異還會繼續,盡管隨著我們第二語言水平的提高它會逐步降低。這種聯系的另一特點是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將第一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參照系來接觸第二語言。就語言和交際能力的本質而言,我們似乎以第一語言作為我們新的第二語言的準繩和向導來行動。
其次,我們知道語言具有普遍性,即所有的或大部分語言有共同之處。但我們不能肯定地預測我們所學的新語言與我們的第一語言哪些地方一樣,其用法在哪些方面與別的語言一樣, 或者哪里不同。同樣,我們接觸到一個具有某種文化先決條件的新社會,而我們只能漸漸地開始認識其習俗、習慣,而目標文化里的價值觀可能與我們本文化有所不同。
最后,一種新的語言,對作為個體的我們是一個挑戰。我們的第一語言以及相應的文化和我們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連。新語言和文化需要個人來調整,而現有的價值觀也將受到挑戰。因此,在學習新語言時,學習者必須習慣第二語言的語言和文化要求,而這一過程涉及學習者的認知和情感兩方面。
通過中介語研究和對比分析,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理論和研究審視了個體和小組處理第一語言如何向第二語言轉移的方法。Selinker的中介語概念識別了學習者語言的系統特質。假定學習者在某種程度上依據其第一語言建立了他自己的中介語系統,那么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就會以某種方式相融。這種遷移或干擾現象已被研究所證實。另一方面,學習者的語言特征不能完全被第一語言或先前所學的其他語言的遷移而預測或解釋。學習者中介語的某些特征是由第一語言的影響而獨立“創造的”。不確定的因素是學習者的語言是否代表從基于第一語言規則向基于第二語言規則(即所謂的重構假設)漸進的過程。或者是否主要是獨立的發明(創造建構假設)。重構假設把學習者的第一語言當做第二語言的初始基礎,因此它是第二語言學習的跨語言理論。創造建構理論對第二語言學習提供了語內解釋。
課堂觀察研究通常報告語言課堂上教師或學生對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使用情況。例如,在英國的一項研究中,大多數課堂活動是用外語進行。然而,被觀察的1656人中,約有10.6% (176人)涉及翻譯,約21. 3%(353人)用第一語言,以致約32 % (大致三分之一)的被觀察對象涉及使用第一語言。另一項英國的研究使用觀察法來研究優秀語言教師的課堂行為。一項觀察涉及語言課堂上主要或只使用第二語言的情況。該研究發現,根據這一標準,被觀察的教師區別很大。沒有人只使用第二語言。一位教師主要使用第二語言,另一位被學生促進而使用第二語言,而第三位意識到進退兩難的窘境:
你能更好地向孩子們解釋,他們能夠聽懂,如果你用英語向他們解釋,沒有他們不明白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很少聽人講外語。我認為他們對常用語聽得越多或許會越好一些。
一項國際研究是關于八個國家將法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歸納了許多數據表,顯示 “法語的高水平……與學生經常使用法語進行報告而很少使用母語這種情況有聯系。”該結果也被其他研究所證實,主要指向將熟練作為一個目標優先考慮的語內策略的優點。
該結果明顯傾向于語內教學策略。Parent和Oskarsson在一項精心設計的詞匯學習實驗中解釋說,雙語詞匯表在第二語言中要比非雙語詞匯解釋更有效,而實驗中的成人學生更偏愛詞匯呈現的跨語技巧。
這方面的研究結果不夠充實,難以提供更多的指導。最廣泛引用的成果是在語言課堂上主要使用第二語言(即語內技巧)與高水平相聯系。但由于人們對跨語技巧的偏見,很可能存在稱職教師使用語內技巧,而不考慮選用效率更高的跨語策略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把不充足的跨語技巧與高效的語內技巧作一比較,顯然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但一旦我們認識到跨語技巧在理論方面有正當理由,效率也高,并且有趣味,有助于學習者,那么它就更值得進行實證研究以探索兩種策略的具體優點和問題。這樣的研究也應考慮在什么情況下使用語內或跨語技巧更可取。
[1]戴煒棟.外語教學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
[2]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English internal language -- in cross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Gao Shua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China)
The inter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hose that exist in the second languages, and as the only reference and use teaching skills, and cross language and cross culture describe the first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as a comparison or reference technique. Translation is the main technique of cross language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is missing is the main feature of intralingual strategy. However, these two strategies are broadly defined, but should not be simply understood as the use or non use of translation.
English; internal language; cross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
H31
A
1000-9795(2014)04-0338-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22
高 爽(1982-),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從事英語語音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