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曉 李 旋
(上饒師范學院外語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糾正性反饋研究
祝 曉 李 旋
(上饒師范學院外語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文章在圍繞糾正性反饋的理論背景前提下,闡述糾正性反饋的形式及其對二語學習者的作用;激發教師應因地適宜、合理運用反饋形式,創造安全、自信的口語學習環境。
糾正性反饋;糾正性反饋形式;口語學習環境
語言學家Lyster & Ranta在1997年提出糾正性反饋,指的是語言教師對學生語言錯誤的改正和評估學生語言進步的一種窺探型模式[1]。通過此模式,教師與學生不僅認識到外語教學和習得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還可促進外語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友好互動,達成有效的語言評估。
(一) 糾正性反饋
對于英語課堂學習者的錯誤,Hendrickson在1978年就提出:1.外語學習者的錯誤需要糾正嗎?2.如何糾正?3.誰來糾正[2]?對于以上關于言語錯誤的幾個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語言學家的觀點莫衷一是。
Chaudron認為,糾正性反饋可以幫助學習者鞏固、推翻或修正他們中介語中的一些過渡性語法規則[3]。在Schimidt & Frota 看來,任何一個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同時也是其他學生的語言輸入。如果教師不及時糾正學習者語言中的錯誤,該學習者和其他人都可能會誤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正確的并將錯誤的語言內化[4]。
也有觀點認為教師的糾錯會直接阻礙學生的流暢表達。Krashen提出,錯誤糾正對學生的語言習得既無用又危險,會使學習者產生防范心理[5]。但認為對于語言學習中的錯誤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也同樣不利于語言學習。通過對加拿大“浸入式教學”課堂教學研究,語言學家Lyster & Ranta發現:采納浸入式方法的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此教學方式強調語言的交際性和流利性,而忽視語言的準確性[1]。
(二)可理解性輸入假說
“輸入”指的是學習者所接觸到的語言樣本。Krashen 認為“可理解輸入”是指比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當前語言水平略高的目標語言資料,人類只能通過理解信息或接受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來習得語言。許多語言學家們都認可的觀點是:語言學習者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
(三)輸出假說
針對Krashen提出的關于可理解性輸入觀點,Swain 提出輸出假說,強調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出的重要性[6]。Swain將其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輸出加糾正”,即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產出時試用相應規則,然后應用所接受到的糾正來證實其規則的可行性。第二種是“可理解性輸出”。學習者可通過可理解輸出的方式對教師的糾正反饋做出反應,這可幫助學生關注自己的語言形式,以使輸出更準確、連貫[6]。
(四)互動假說
在討論語言環境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時,Long 綜合了Kare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和Swain的輸出假說,以及會話互動的作用提出了“互動假說”。他認為,錯誤糾正使學習者通過意義協商和形式協商,來注意語言輸出與輸入的差異,因而提高二語發展。Long還認為,語言習得是輸入和輸出相互影響的過程。在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往往在驗證對輸入的理解。錯誤糾正可幫助學習者反思自己的言語內容和形式,檢驗自己原先的假設,修正語言輸出,因而能有助于語言規則的內化[7]。
(一)糾正性反饋的形式
Lyster & Ranta 基于對觀察糾正性反饋多種形式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四個法語浸泡型課堂的運用觀察,歸納出糾正性反饋的六種形式[1]:1. 直接糾正法: 教師直接指出錯誤并告訴學生正確的形式。S:I like eat milk. T: Drink. I like drink milk. 2. 重鑄糾正法:教師重組學生的語言表達,不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以反饋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語言輸入。S: She was surprising at the news. T: Great. She was surprised at the news. 3. 請求澄清法:當理解有困難或者學生的語言形式有問題時,教師要求學生重述,而不直接指出學生錯誤。教師往往通過使用 “Pardon”, “What do you mean?” 等要求學生重復并表明回答令人不解的語言,并予以糾正。4. 元語言信息法: 教師不直接提供正確語言形式,而在糾正學生語言錯誤過程中提供評價、信息和提問。S: He prevented it to happen. T: Do we say “prevent sth. to happen” in English? 5. 誘導法: 教師通過特定的語言和技巧間接引導學生表達正確語言形式,如提問( How can we express it in English?), 停頓(We can say that ….) 等。6. 重復法:教師用升調來重復學生的語言錯誤,并鼓勵學生做出更正。S: He gave me a lot advices. T: ..a lot advices?
(二)糾正性反饋的作用
對糾正性反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語言學家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實驗結果表明:請求澄清法、元語言提示法、誘導、重鑄這些反饋形式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督促學習者積極加入到糾正過程中。Ellis 通過實證得出兩點:1. 明確型與暗示型糾正性反饋更有助于外語習得;2. 明確型糾錯性反饋比暗示型反饋在語言教學中更有效[8]。當學習者語言水平不高、語言知識有限,教師提供正確的目標語是省時高效的方式。它可以快速直觀地讓學習者把自己的語言形式與教師所提供的正確形式進行對比,從而糾正錯誤。
元語言提示法可以促進學生的參與,有利于自我糾正的反饋形式取得理想效果。Russell & Spanda 對一項元語言研究中的糾正性反饋策略在語言習得中的效果進行分析,證明其在推動語言習得中的有效性[9]。請求澄清法、元語言提示法、誘導法、重鑄糾正法等有益于學習者的自我糾正,但如果完全不顧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一味地要求學習者運用尚未完全掌握的語言知識,很可能會導致師生交流失敗,也會大大挫傷學習者的自信,導致他們產生過度焦慮并失去學習興趣。
在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整體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和絕大多數學生對口語課堂言語糾正持有積極態度、希望取得進步的情況下,本文得出糾正性反饋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一、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口語課堂的活動,充分考慮學生對課堂糾正的偏好,有效實施口語教學活動。二、因為二語習得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學生的中介語水平,因此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要耐心,并提供適當的反饋類型,從而不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三、在錯誤糾正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單向行動而忽略學生的自我糾正能力,因為學生是信息的提供者[7]。四、針對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和反饋方式。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互相糾錯和自我糾錯能力;而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敏銳、藝術性地運用反饋來顧及他們的情感,幫助他們培養興趣、樹立信心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能否產生糾正性反饋的效果取決于多方面因素,但主要在于教師是否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語言錯誤類型考慮在內,且根據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使用不同的糾正性反饋來引導學生修正語言錯誤。如能將學生的自我糾正性和教師糾正性反饋相結合,便能更快找到適合英語口語教學的糾正性反饋方式,為學生創造安全、自信的口語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習得的更有效發展。
[1] Lyster, R. & L. Ranta.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J], 1997, p37-66.
[2] Hendrickson. J.M Error Corre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cent Theory, Tesearch a Practice [J], 1978, p387-398.
[3] Chaudron, C. A Descriptive Model of Discourse in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 of Learners’ Errors [J], 1977, p29-46.
[4] Schmidt R.& Frota N. Developing Basic Conversational Abilit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MA: Newbury House, 1986, p27.
[5] James 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p246-247.
[6] Swain.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7-28.
[7]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p274.
[8] Ellis, R., Sheen, Y.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LA [J], 2006, p575-600.
[9] Russell, J., Spanda, 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search[C], 2006, p133.
[10] 蔡基剛.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J].外語界,2002.
The corrective feedback of university oral English teaching
Zhu Xiao, Li Xuan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f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e paper arou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rrective feedback, to explain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function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timulate teachers should be due to appropriate, reasonable use of feedback form, to create a safe, confident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corrective feedback; corrective feedback form; ora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H31
A
1000-9795(2014)06-0370-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5
祝 曉(1984-),女,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
李 旋(1988-),女,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
該文為2013年江西省高校省級教改立項項目“糾正性反饋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課題論文,項目編號:JXJG-1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