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澄澈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871)
論融入性與工具性動機在專業碩士英語教學中的指導效用
喬澄澈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871)
Gardner和Lambert將學習動機區分為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在專業碩士英語的教學中,筆者結合專業碩士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的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有機結合起來,圍繞學生的這兩種動機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設計,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這樣的課堂設計能加深專業碩士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為學生將來工作中進一步熟練運用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促使學生真正實現從基于工具性動機的功利性學習到基于融入性動機的自主性學習的轉變。
融入性動機;工具性動機;專業碩士英語教學
1996年7月2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規定:“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2010年1月27-2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通過的《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中指出: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我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如何結合專業碩士學生的特點,更加有效地開展專業碩士英語教學,培養適應新時期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就成為各高校專業碩士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迄今為止,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共批準了39種專業碩士。除翻譯碩士(MTI)外,其余的專業碩士都開設了英語作為公共課程。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英語運用能力,教學重點是英語技能的培養,尤其是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譯寫作能力和基本的聽說能力,以適應在本學科研究中大量查閱國外文獻和進行對外交流的需要”[1]。
英語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專業碩士英語教學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專業碩士學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很多學生是在工作一年或幾年之后選擇進一步深造的,碩士畢業后他們大多會選擇繼續在原來的專業工作。由于專業碩士的職業性特點,無論是全日制還是在職的專業碩士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已有的信息技術手段,獲取所需要的專業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上,如果能夠恰當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充分發揮技術運用能力,就能夠提高專業碩士英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Gardner和Lambert是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動機研究的先驅,他們首次區分了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根據他們的定義,融入性動機指的是“由于對目的語文化感興趣,希望對目的語群體有更多的了解,為了和目的語群體成員成功交際而學習目的語的動機”。工具性動機指的是“更為功利性的學習動機,指為了通過考試、找到理想工作、獲得更高工資以及能夠閱讀目的語資料而學習目的語的動機”。[2]在這基礎上開展的后續研究發現擁有融入性動機的外語學習者在課堂上表現更加活躍。他們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能抓住機會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有效的合作與溝通。[3]
專業碩士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強弱與學生英語學習成功與否密切相關。無論是擁有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還是擁有融入性動機的學習者或者是既擁有融入性動機又擁有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更加努力也會更持久地堅持學習。
Stipek指出課堂學習這個大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教師的很多決定比如“布置何種任務,如何評價學生的表現,如何獎勵學生,學生擁有多大的自主權。”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很大的影響[4]。
語言學習的特殊之處在于學生不僅僅要習得語言技能,還要學習和了解與目標語言密切相關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專業碩士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有關英語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等信息點,還需要學習和掌握與語言相關的文化信息。
Keller整合了動機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提出了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動機框架,框架包含四個要素:①興趣。興趣指的是內在動機,主要指學習個體的內在興趣,學習者擁有了解和學習第二語言的愿望。②相關性。相關性指學習者感到教學和他/她本人的需求、價值和目標息息相關。從宏觀上來講,這個要素和工具性動機一致。在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認為課堂講授和課堂內容有助于達到掌握第二語言這個目標。③期待。期待在宏觀上層面指學習者對學習成功可能性的自我估量,在學習環境中期待主要指學習者估量的任務難易程度、完成任務所需花費的時間、教師所能提供的指導、教師對于任務的講解以及學習者對任務類型的熟悉程度。④滿意度。滿意度指行為的結果,指學習者受到教師表揚、獲得高分數等外在獎勵以及學習者自身感到愉悅、欣慰、自豪等內在獎勵。[5]
依據Keller的框架,筆者分析了專業碩士英語教學的特點,最大程度地結合理論基礎,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專業碩士學生具有很強的內在學習動機,他們深刻地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專業碩士學生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動機都很強,他們迫切想要閱讀和查閱和專業相關的英語文獻。教師選擇和講授的課堂內容除了能夠增加他們的新知識外,還應該能夠有效地梳理和盤活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這樣學生會覺得英語課堂講授和課堂內容對于他們學習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技能以及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為了滿足學生的期待,教師布置的任務可以是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來獲取相關知識,從而確保學生有信心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微信等方式和學生及時溝通,隨時解答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學生提高了自身的英語水平,感到一種成就和滿足感。通過學習掌握的英語知識有助于他們在考試中獲得理想的分數。
在專業碩士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過程,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專業碩士英語教學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優的教學質量。
結合所用教材,筆者以美國歷史學家小施萊辛格的文章“美洲是一個錯誤嗎?”為例,展示如何在教學設計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美洲是一個錯誤嗎?”最初發表在《大西洋》雜志上,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知識性和思想性。
在上課之前,教師布置了6個學習任務,分別由6個小組完成,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自主選擇加入哪個小組。教師布置的任務有側重工具性動機的任務,也有側重融入性動機的任務,還有一些任務在完成時需要這兩種動機結合在一起。
第一組的任務側重語法方面,主要調動學生的工具性動機,注重學生對于已經學習過的語法知識的復習以及深化語言運用能力。要求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先將課文中包含虛擬語氣的句子都查找出來,然后總結出虛擬語氣使用的規律。第二組的任務側重構詞法的學習,主要調動學生的工具性動機。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出現的詞根、詞綴并總結這些詞根、詞綴的意義和用法。第三組的任務側重歷史方面,主要調動學生的融入性動機,要求學生弄清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歷史以及庫克船長發現澳洲的歷史。第四組側重文化方面,主要調動學生的融入性動機。文章的引言中提到了“哥倫比亞日”,學生大多知道哥倫比亞發現了新大陸,但是不清楚在美國“哥倫比亞日”是一個節日。任務要求學生理解美國的節日,尤其是文章中提到的“哥倫比亞日”和感恩節。第五組側重宗教方面,主要調動學生的融入性動機,要求學生描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第六組的任務側重文化習俗方面,主要調動學生的融入性動機。要求學生查找并了解當時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推薦學生可以參考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動畫影片《風中奇緣》。
在課堂上,所有小組學生展示與匯報的語言都為英語。由于專業碩士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并曾經成功地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手段收集過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材料,他們也能夠嫻熟地收集和英語學習相關的材料。學生展示的形式豐富多彩,包括圖文并茂的幻燈片,視頻片段講解,演唱英文歌曲,英文電影配音等等。
筆者首先讓第三組學生展示了他們在課下準備的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歷史以及庫克船長發現澳洲的歷史的一些資料,教師將這些資料作為本次課文的導入進行講解。接下來教師分別讓第四組和第五組的同學介紹了美國的節日和美國的宗教。然后基于學生對于美國文化的初步了解,激發學生的融入性動機。教師結合事先準備好的帶有雙語字幕的視頻片段分別介紹了美國節日和美國宗教的相關內容,并結合這兩部分內容進一步講解了美國節日的由來以及美國節日和宗教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讓第六組同學介紹了當時的北美印第安人生活。通過對比北美白人和印第安人不同的文化習俗,進一步強調了美國文化的特點。第六組的學生還演唱了英文歌曲《風之彩》,還進行了《風中奇緣》電影片段的英文配音。在這四組展示中,主要通過基于融入性動機任務的展示,加深學生對于美國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對于英語語言的理解。而第一和第二組所完成的基于工具性動機的任務,主要是穿插在這四組的展示中進行,第二組的學生主要總結了en-,de-, circum-等3個前綴,學生學會了“授權”、“半球”、“環球航行”等關鍵詞。這讓學生明白僅僅通過工具性動機激發,只能理解一些基礎性的語言知識,不能透徹地理解英語文化。而只有將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有機結合,才能全面理解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從而最終熟練地掌握語言本身。通過課堂講授,教師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上課之后,筆者通過讓學生紀錄學習日記的方式,追蹤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動機。學習日記反映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有工具性動機,如獲得第一手英語技術資料、獲取和工作相關的英語資訊,也有融入性動機,如與外國人溝通交流、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還有一些是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兼而有之的,如出國旅游、看原版英語電影和小說。
筆者對來自四個不同專業的1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132份。問卷調查顯示,81.1%的被調查者認為基于工具性動機的任務可以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需求,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82.3%的學生認為基于融入性動機的任務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反過來能進一步理解語言本身的用法和意義。最后89.7%的同學認為,將這兩種動機有機結合起來的任務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
通過課堂講授、分析調查問卷以及閱讀學生的學習日記,筆者發現,一般來說,擁有融入性動機的專業碩士英語學習者比擁有工具性動機的專業碩士英語學習者學習效果更好。但是專業碩士的英語教學有其特殊性,由于專業碩士學生都有一定的職業經歷,他們的學習動機趨向比較復雜。即使是學生自己也很難對有些學習動機進行確切的歸因,他們本人也很難說清自己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屬于工具性動機還是融入性動機。例如與外國人溝通交流,初看可能將之歸結為工具性動機,因為和外國人交流必須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及良好語言表達能力,但是這是典型的融入性動機。很多學生最初學習英語的目的帶著很強的工具性動機特征。但是,隨著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深入,他們普遍發現僅僅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并不能保證他們與外國人進行順暢的交流,因為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學生可能無法理解許多英語表達方式的內在含義。典型的例子是,一個學生曾經講述過他在看美國電視劇《老友記》時,有些時候即使他完全聽懂了雙方的對話,也不知道這句話的笑點在何處,別人為何笑,因此這就迫使他不得不更加關注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習俗,這也就形成了融入性動機。
筆者認為,隨著專業碩士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深入,工具性動機會逐漸向融入性動機轉化,同時還有一些動機本身就是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的結合體。因此,在專業碩士英語的教學中,在將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相結合的課程設計方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加深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將來工作中進一步熟練運用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實現從基于工具性動機的功利性學習到基于融入性動機的自主性學習的轉變。
[1]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 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
[2]Gardner R C and Lambert W 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9(13):266-272.
[3]Gardner R C and MacIntyre P D. 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 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1(13): 57-72.
[4]Stipek D J.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C]. In Berliner D C and Calfee R C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1996, pp 85-113.
[5]Keller J 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C]. In Reigelruth C M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83:383-434.
The role of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Qiao Cheng-che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Gardner and Lambert distinguishes motivation into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and organically combining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teachers can design their lectures into befo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activities, which can arous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kind of class design can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terms of English usag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using English proficiently in their future career. In turn, it will facilitate the change from the passive and utilitarian way of studying English into active and autonomous way of studying English.
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English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H31
A
1000-9795(2014)02-030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2-25
喬澄澈(1978-),女,黑龍江海倫人,博士生,從事語言教學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