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芳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210098)
民辦高校畢業生主要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
開 芳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210098)
民辦獨立學院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注重內涵建設、提高質量的形勢下,迅速形成自身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民辦高校本科生學習的主要導向,狠抓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與提高,已成為民辦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民辦教育;就業;影響因素;調查
為了了解當前民辦高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狀態和對其有較大影響的各種因素,筆者在南京地區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3所民辦高校發放了1500份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的分析,發現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五。
(一) 學生自身方面的影響因素
1.專業因素。學生在高考報名進行專業志愿選擇和填寫時,會受到來自家長、親戚、朋友和老師的影響,數據顯示高考志愿是“自己選擇的”比例較多,接近或超過一半,除此之外,影響較大的是家長的意見。兩種因素所占比重超過了70%,這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志愿選擇方面能夠自主,同時家長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大。
經過四年學習,大學生對自己當初選擇的志愿和專業,并沒有一如既往的熱愛或堅持下去,“喜愛”和“很喜愛”的所占比例最多的也僅為26.54%,這跟當時選擇志愿人數所占比例從48.06%到60.06%相去甚遠。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能讓我們警醒和認識到育人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種問題首先反映到學生的就業方面,戴著某某專業的帽子,卻不想找相關專業的工作,想找的一些領域的工作又需要該相關專業的帽子,這就成了連鎖的不良反應。除此之外,學生對專業與社會的銜接問題知之甚少,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認為好或很好的比例3所高校分別為16.48%、5.79%、7.89%,其余的大多數認為一般,認為不好和不知道專業前景的人數相對居中,分別占到了23.19%、36.28%、38.49%。
2.心理因素。現在學生就業心態比較健康,只有少數人對競爭持消極態度。有的學校學生抱有偏高的嘗試心理,并不能保證就業成功,在嘗試過程中“就業碰壁”后能繼續持有健康心態。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問卷設計了另外一道題目:“對于就業,您存在哪些困擾”。此項題目為多項選擇,在3校被選較高的選項分別為“焦慮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急躁心理”、“從眾心理”。這說明,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面對上面的各種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和家長在學生就業過程中,是一個影響因素,這種因素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對學生的就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地域因素
長期以來江蘇省形成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地區上存在著蘇南、蘇中和蘇北傳統的地區差別。蘇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能提供的各類就業崗位多,并且對國內其他省份的高校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種現象造成了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激烈,出現了嚴重的畢業生“扎堆”現象。蘇北地區或其他省市雖然有需求,但畢業生考慮到各方面原因往往不作為首選地。
(四)學校因素
在民辦高校學生眼中,參與就業的競爭還會受到區別對待。對就業形勢的估計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的比例較高。而學校的就業指導在各個影響因素中認同度偏低,這說明學校對學生就業工作的指導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
(五) 社會方面的相關因素
1.職業因素。學生最看重的是自己才能的發揮,其次是盡量能專業對口,如果不能對口也不強求。學生對薪資待遇的要求在合理的區間內。職業類別中,比較受學生青睞的就業單位有國有企業、政府機關、外資企業,而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受青睞程度較低。
2.競爭力因素。在就業過程中,有機遇也有挑戰,如何把握機會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多數畢業生能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來應對,但仍有部分學生在就業策略和就業態度上還應該有所調整。
3.媒介因素。調查數據顯示,瀏覽人才網址、校園招聘會、親戚朋友介紹是學生使用較多的渠道,學校在學生就業方面作用發揮的提升還有很大空間。
(一)合理設置專業,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歸屬感
學校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要根據市場需求來分析市場的缺口,從而靈活恰當地調整專業設置,減少與企業用人要求之間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在課程設置上,要適當增大實踐教學課時數的比例。同時,發揮專業課授課教師積極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并了解專業發展趨勢和就業去向。一方面要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供給學生高水平的授課內容,在講授課程時形式多樣地進行引導,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使民辦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最大化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提高學校就業指導能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通過建立起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職業指導師隊伍,開展以就業為主要目標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豐富就業指導手段,開發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幫助畢業生科學分析市場,客觀認識自己,要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于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實現就業。歐美國家的許多大學,從大一開始,就業指導中心就會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接下來的幾年中,就業指導中心會隨時給大學生提供勞動力市場的供求信息,并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兼職工作,傳授求職應聘技能,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涯。這為我國民辦高校提升學生就業力提供一定的啟示。
民辦高校的就業部門自學生入校起,就要為每位學生建立一份就業跟蹤檔案,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能力、特長、愛好和傾向等信息,為后期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和幫助。除此之外,還要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建立就業信息發布、就業過程幫助、就業手續辦理的服務平臺。聯合企業共同做好招生宣傳、課程的設置工作,合理地進行改革,為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保證訂單培養的延續性。完善和拓展校企聯合、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可以充分挖掘專業的潛在優勢,又可以加強學院與企業的多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進而加強專業的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搭建與用人單位聯系橋梁,擴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信息對稱性
民辦院校較公辦院校在品牌和知名度方面不占優勢,因此要廣開渠道,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牽線搭橋,當好雙向選擇的橋梁和紐帶。在學生就業競爭力被提升的前提下,畢業生能成功就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就業信息的獲得。要定期組織安排各種招聘會和供需見面會,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可以通過就業指導中心網站、QQ群、飛信群等各種道將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及時傳遞給畢業生。在班級挑選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就業信息聯絡員,每周至少發布一次近期匯總的就業信息。同時,學校就業部門和學院就業工作相關部門,把全校學生基本求職信息進行匯總和分類,建立本校學生信息庫,并時時對社會發布。
(四)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拓寬就業渠道,完善民辦高校學生就業政策
民辦本科畢業生跟公辦本科畢業生比較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視。一些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明確規定不接受“三本”學生。這不僅影響民辦學生的就業,對民辦本科生也是一種打擊,并人為地造成人才浪費。政府應加快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就業中的作用,并協調社會保障、戶籍等部門建立和完善就業培訓和特殊保障制度,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對于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咨詢、市場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政府對民辦高校應加強管理。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8.7
A
1003-8418(2014)01-0137-02
開 芳(1978—),女,江蘇徐州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南京林業大學講師。
江蘇省教育廳201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就業力研究——以南京地區X、Y和Z3校為例”(2011SJB880095);南京林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課題“民辦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