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龍
新課改的實施,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如果能在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注重學生主觀心理感受方面多下功夫,就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成率,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感受生活、感悟親情友情,從而有效提高既教書又育人的質(zhì)量。而要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找準最佳切入點,使激情充滿課堂
語文課是培養(yǎng)學生崇高品質(zhì)和健康情感的最佳平臺,而上課時能否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飽滿的激情尤為重要。要想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要求教師必須自己要充滿激情,課前必須吃透教材,把握每節(jié)課的最佳情感切入點,預設情景,使自己在上每節(jié)課時都像樂隊指揮或演員上舞臺一樣走上講臺,讓自己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一個設疑或提示、一個拖音或休止,都傳出文章的感情,讓激情充滿一堂課。以教師的激情激發(fā)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當然,要想讓激情充滿每一堂課,也并非易事。如果情緒好時,一般容易做到,一旦情緒不好時就很困難了。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做足功夫,以崇高的職業(yè)道德和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避免把不好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學習情緒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二、融入課文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感情
中學語文教材,本著新課程標準“文質(zhì)兼美”的原則,編選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字字句句皆美情”。如果教師只是冷漠地講習字詞句篇,不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就無法讓學生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從根本上讀懂這些作品。所以,語文教學必須是作品、老師、學生三者的感情交流。為此,教學中教師應或以靈動的情感導語,或以傳神語句的點撥,或以生動的情節(jié)的復述,或通過優(yōu)美畫面的描繪,把作品的“情”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心中,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
例如,初中課文《斑羚飛渡》一文詮釋了為了集體的利益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崇高精神。課文以物寓人,描寫了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式擺脫困境的故事。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使每個讀過課文的人都會受到強烈的精神震撼。使我們不禁會思索:人與動物到底誰更高尚?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人應該從動物身上悟些什么?而要弄清這些都與一個“情”字有不解之緣。為了講授好這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從“飛”字開始,作為動作和情感的最佳切入點,展開教學。首先,教師要把“飛”字盡可能寫成斑羚飛奔的樣子,讓學生融入課文情景,體會斑羚們所處的困境和緊張心理;其次,注重把握飛渡的過程,讓學生演示來再現(xiàn)飛渡的情景,體現(xiàn)斑羚的奉獻和協(xié)作精神;再次,突出頭羊鐮刀的統(tǒng)領、組織、獻身的片段復述,聲情并茂。打動學生的心靈;最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頌揚人類中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抨擊那些自私自利、殺戮動物、破壞環(huán)境的人,由此讓學生感悟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
沒有感情的支持,人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都是軟弱無力的。如果點燃學生情感的火焰,便能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力,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