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榮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感情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會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和效果。可見,促使學生感情豐富和發展的情感教育就成為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因此,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優化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進行情感滲透的前提,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反之,不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師生間的交流陷入尷尬和不利的局面,會進一步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所以,作為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潤物無聲。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更注重人文性,涵蓋很多情感。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情感教育將成為空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本著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用愛心和真誠感染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課外也要積極關愛他們,學會傾聽學生的感受,并學會引導和鼓勵學生的感悟,針對個別學生發生偏差,要積極予以糾正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
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多角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那么他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為情感滲透創設最佳契機。初中語文教材入選課文都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都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如果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進而就會對這些作品產生興趣,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學會創設情感滲透的氛圍,多角度、多方位通過創設與文章內容接近的情境,有效地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可以準確地把握文章情感,進而把握文章內涵和主旨。例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排演課本劇,讓學生親身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如,在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改編為劇本,自編自演,體會童話所蘊含的道理,從而認識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惡,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總之,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更要用心給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不斷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真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營造情感氛圍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可以通過多媒體素材來渲染氣氛。在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通過播放音頻歌曲劉和剛的《父親》,通過音樂營造氛圍,向學生傳達父愛的偉大,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章所抒發的強烈的情感氛圍。
三、重視傳統教學中的品讀感悟
在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朗讀品味,朗讀、品味、背誦、積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好的傳統教法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那就更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幫助學生進行感悟。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飽含作者豐富的情感,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在自己的作品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學生的情感熏陶和價值觀的培養結合起來,深刻領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意境。通過認真反復讀文章,仔細品析關鍵字、詞、句,進而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獲得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通過反復閱讀,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讀中感悟,從讀中升華情感。因此,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提倡學生大膽讀,大聲讀,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而教師要轉換角色,做一名參與者,從朗讀的語調、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指導示范。例如,朱自清的《春》,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行文結構,都堪稱美文。那么,這么優秀的文章在朗讀時要注意朗讀節奏的輕重緩急,如果能引導學生在朗讀的節奏、語音、語調、語速等方面把握好,就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在朗讀中感受到文章的優美意境,享受到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進行朗讀時,應注意關鍵詞的語調,適時控制語速,在朗讀的基礎上,更要感受作者作為豪放派詞人那種悲涼而又不乏激昂的感情基調。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取向,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情感教育,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