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規模小、融資難、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差、人才匱乏和缺乏規范的操作管理等問題。以青海省民族自治縣大通縣為例,在闡述合作社基本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加快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34-02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中快速興起的重要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幫助廣大農民跳出土地進市場,由單槍匹馬致富邁向群眾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大通縣是青海省的回族、土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慢到快的漸進式發展過程,帶動了當地農民共同致富,正在逐步成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一、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大通縣為回族、土族自治縣,總面積3 090km2,轄9鎮11鄉,2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5.5萬,其中農業人口35.6萬人。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長足發展,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市場抗風險能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截至目前,全縣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78家,其中種植業合作社75家、林業合作社98家、畜牧業合作社129家、服務業合作社42家、其他類合作社34家,年實現收入0.99億元、入社社員5 758人,輻射帶動農戶2.7萬余戶,戶均增收2 000元以上,較一般農戶增收近20%,合作社數量位列青海省第一。總結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的發展,主要呈現四個特點:一是自愿性。農民根據自己發展生產的需要,自主決定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民主性。合作社在內部管理上充分實行民主,體現了“民辦、民管”的原則,突出農民為主體的指導思想,尊重農民意愿,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的產生以及一些重大事項都經會員大會決定。三是專業性。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圍繞牛羊、蠶豆、蔬菜、苗木等優勢主導農畜產品的生產、收購、銷售開展工作,為農戶提供相應的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四是互利性。在經營宗旨上堅持“民受益”的原則,通過有效服務,以訂單和保護價等方式,使廣大社員享受到了真正的經濟實惠。
二、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
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專業大戶領辦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能人領辦型、村干部領辦型、營銷大戶領辦型、農技專業人員領辦型,這些專業合作社的出現,搞活了農產品市場,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能人領辦型。多數是由農村能人或專業大戶的農民牽頭興辦,長期從事種養、運銷、生產、經紀的能人或大戶,自身有著擴大規模、加快發展的需要,以期共同抵御市場風險。這種類型的合作社占到了絕大多數,如大通國良蔬菜專業合作社、大通明亮良種肉牛繁育專業合作社等。
龍頭企業帶動型。由企業(公司)牽頭發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為運作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公司)的優勢,在連接基地和市場的服務環節上,結成緊密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如佳青綠色果蔬專業合作社。
村干部牽頭型。由村集體組織發起,以“村集體組織+合作社+農戶”為運行模式,利用村黨支部、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優勢,圍繞本村的傳統主導產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如大通新華農機科技示范專業合作社。
農技人員興辦型。由農業技術人員牽頭發起,以“農業技術人員+合作社+基地+訂單”為運作模式,依托農技人員的技術、管理經驗等優勢進行帶動,發揮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如海順農作物種植運銷專業合作社。
三、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資金問題,如大通縣85%的合作社流動資金不足,資金籌措困難,使合作社很難進行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金融部門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政策,對合作社的貸款參照企業貸款政策,而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值或缺失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問題突出。
2.規模普遍偏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大通縣現有37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絕大多數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成員不足百人的有220個,占總數的86%;年經營額超過1 000萬元的只有10個;超過3 000萬元的只有1個。同時,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和制度較松散,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有的僅起到了單一的生產合作作用,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體系不夠完整、不夠穩定,難以實現“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格局,總體上仍然處于“小、散、弱”的狀態。
3.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不強。合作社絕大多數規模小,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是很顯著。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35家實現了產、加、銷,但市場占有份額依然很小,品牌意識不強,擁有商標的合作社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商標知名度不高,不能發揮品牌效應。
4.人才缺乏,存在一定數量的掛名空殼社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大多綜合素質不高,市場意識不強,適應能力弱,懂技術、會管理、善營銷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對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依賴性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部分合作社存在商業投機心理,考慮到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跟風成立掛名空殼合作社,以爭取項目資金為主要目的,依靠自身發展壯大的意識和能力欠缺。
5.合作社缺乏規范的管理運作。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部分都制定了章程,還成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但是有些合作社與社員的利益共享還不夠緊密,實踐中絕對控股較多,純農戶股份較少,缺乏民主、規范的管理運作,民主意識淡薄,民主決策流于形式。偏重于注重數量發展,忽略了質量提升,在2013年被當地主管部門認定為管理規范、決策民主的合作社只有118家,僅占總數的31.2%,普遍存在著“重發展輕規范、重建設輕指導、重扶持輕監管”問題[1]。endprint
四、加快西部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完善管理制度,示范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少合作社內部建設不規范、服務功能不完備、合作關系不緊密、整體布局不合理。為此,應不斷完善扶持合作社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做大做強一批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質量安全優、品牌效益高、服務設施全、帶動能力強、社會效益優、產權關系明、分配機制好的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同時,制定更為細致的登記、注冊管理辦法。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準入門檻較低和個別的“掛名空殼合作社”,制定出更為詳細全面的管理辦法;對一部分不符合發展的合作社吊銷營業執照;對一些帶動能力不強、服務能力弱的合作社進行規范化整改。通過示范引導,強化合作社的服務功能,提升經營服務水平,發揮好六個載體的作用,即科技推廣、品牌建設、項目實施、市場營銷、信息服務和農業保險[2]。
2.落實優惠政策,提供更為寬松的市場經營環境。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籌措困難主要表現在貸款難、融資難等方面,合作社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難度大。為此,一要爭取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對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現代化管理的合作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二要積極協調農村信用社、國開村鎮銀行等,利用財政資金擔保的形式,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三要協調安排落實100萬以上的互助試點資金,對規模小的合作社進行流動資金扶持,解決合作社小額資金需求。
3.加強典型培育,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樣化發展。培養帶頭人,分期分批組織當地熱心于合作事業的龍頭企業法人、農業大戶及社會能人進行合作社知識培訓,讓他們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作用和意義,增強組建合作社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他們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培養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社員”、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合作社“經理人”、合作社“理財能手”、合作社“農民技術員”、“合作社輔導員”,從根本上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素質和運營質量。
4.完善運行機制,實現農業產業化跨越式發展。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指導專業合作社制定章程,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明確責任和權利;建立健全勞動、財務、營銷等各項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建立健全社會監督與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監事會和合作社成員的監督作用,實行社務公開、財務公開;著力培育規模骨干合作社,探索“產業協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復合經營模式。通過建章立制,確保合作社規范運作好、服務功能強、經濟效益高、產業發展優,努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同類合作社聯合和整合。同時要切實貫徹平等互利原則,利益協調機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重點處理好社員與合作社、社員與社員、社員與大股東等之間平等互利的關系[3],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麗燕,鄭少鋒,羅良標,徐貴蘭.探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10,(9):59-63.
[2] 王曉燕.民族地區貧困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3):102-104.
[3] 張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解決的對策[J]學術交流,2011,(11):101-10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