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劉會明
摘 要:就教學實踐中如何展開集體備課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集體備課;組織和實施
我校于2013年把備課改革的實踐作為研究的課題,進行了集體備課,有效解決了課改的難題。
一、組織學習新課標,提高對備課的認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改工作的最基本形式,備好課是教學過程的前提和基礎,備課對課堂教學的質量起著決定的作用,一節成功的課一定來自認真的備課。特別是新課標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無論是年輕的教師還是年老的教師,時代一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教師這個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擴展。教師是課程的策劃人、實踐者、評價者,各種身份給我們提出了諸多的問題讓我們考慮,我們必須尋找解決的方案,并付之于在課堂中的實施,在評價體系中找出切實的效果。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執行課程,而是主動、合作地介入到主題的開發、決策、評價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這就要每一個教師對課程仔細地研究、準確地制訂目標。然后是考慮通過教材的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及其品質,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了解學生,尋找傳授的方法。
教師必須沖破舊觀念,刷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以新的姿態備課,才能迎合新課改的要求。
二、集體備課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為了實踐高效課堂,采用“杜郎口”模式。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加入多媒體手段,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要求教師把工作做在上課的前頭,這就增加了備課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校每個年級有兩個班,多的有四個班,以及同科教師,組成了備課小組,更好地解決了傳統一人備課的弊病,便利于方法的解決,一改原來的教法,現在多元化的教法一并而上,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發現法、嘗試法、自學輔導法。利用集體的智慧,寫好導學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學生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課堂效果的優化。
集體備課能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使教師的能力得以互補。集體備課能充分發揮各參與教師之長,所有的組員都可取長補短,達到互幫互用,優化了組合,提高了備課質量,資源共享更加可行,同時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為高效課堂的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集體備課的組織和實施
集體備課是備課改革的一個待哺的新生兒。只有給予充足的營養才能讓他更好地成長。
(一)組織的建立。經過多次的學習,全體教師提高了認識,成立了備課小組。以同年級同科為單位小組,同科為大組;以骨干教師為小長,各科教研組長為大組長的課改研究機構。
(二)時間保證。學校規定每天至少一節課的小組活動,每周一次大組活動。
(三)分工合作。由小組提出方案,各成員具體分工,對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集體討論,集體更改,形成初稿。
(四)研究和更新。初稿的導學案在一個班進行應用,應用后進行評價,及時反思和反饋,形成定稿,運用于下一個班級的教學實踐之中。
四、集體備課的要求
創設生活情境,運用多媒體將課堂教學巧妙設計到生活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樂學,學有所得。
備課中要多設計一些學以致用的題目,讓學生用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備課要讓資源與各教學手段有效地整合,完成由抽象到具體的演變,通過教材的拓展,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
備課體現“教會學生學習”的理念,導學案爭取以顯性教案為主轉向以隱性教案為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
備課要求體現有效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動”起來。
五、教學反思與集體備課相結合
教學反思日常化是集體備課的要求,也是對備課和教學工作的一種自我評價。要求及時交流反思,讓集體備課由初稿到定稿,再實踐升到小結,使教師在反思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備課質量。
(作者單位 湖北省大冶市大冶十中)
編輯 劉青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