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剛 丁宇
專題教學在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環節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劉正剛 丁宇
專題教學在園林景觀設計課程的有效應用是該課程達到教學目標和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課堂實踐對該課程專題教學環節的專題選擇、小組討論、專題教學的評價和反饋等若干環節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專題教學 教學環節 問題
園林景觀設計是園林本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操作性和發展性。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嚴重影響到學生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該課程教學中專題教學的引入是達到教學目標,實現與設計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手段。
專題教學是指園林景觀設計課程課堂教學常常使用的具體設計項目的實踐教學方式。這種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和抒發觀點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結合十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專題教學在該課程中應用的若干問題做一簡單探討。
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專題教學的流程一般是概念引入——作品展示(感性認識)——學生評議(開放性討論)——優劣作品對比講解(理性分析)——規劃結構一般性規律概述(主要是空間分析與布局)——設計手法的闡述(景觀與文脈、環境的合理利用、設計與施工工藝、新材料的使用與常規材料的合理布局等——專題實地調查——專題實踐——專題總結。
專題實地調查的內容為規劃結構總結,人的行為展示與景觀設置的關系(以時間為界早、中、晚),特異性景觀要素使用量、一般性景觀要素使用量,施工質量與景觀效果。專題調查個數為一組3~5個、規模大中小各一、建成時間跨度5年,學生分組進行。
專題實踐的內容主要為針對不合理的規劃結構進行整治,運用合理的景觀設計手法進行整治設計。
專題總結的內容主要為總結合理規劃結構的優勢所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體現,景觀與文脈協調的經典設計手法,生態型、節約型設計的材料應用和施工工藝等。
在專題教學中,專題的選擇要遵循和圍繞教學大綱的講授難點進行。專題選擇合適,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反之,不適合的專題選擇,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高質量的專題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專題的內容應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專題的內容多樣,類型較多,根據講授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為綜合性專題和單一型專題,教師可以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不需要面面俱到,通過專題講授使得學生加深對課程中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
2.專題的選擇應注意在教師講授后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創新性。專題的選擇富有啟發性即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創新性思考、討論、啟發,充分發揮自身的設計想象力和設計智慧才能夠得到有成就感的設計方案,如果選擇的專題過于簡單或者模式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從書本中找到而不需要討論和思考或者頭腦風暴,那么這種專題講授的效果等同于讓學生做一般的習題,達不到專題教學的效果。
3.專題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有的放矢指的是專題的選擇應當是已經學過和掌握的知識點,這樣課堂討論和啟發性教學的效果會較好。另外,如果教師在專題講授中用學生身邊常見的景觀設計專題作為討論內容,可以充分發掘學生對專題學習、討論、創新設計的興趣點,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長期的課堂講授中,經過歸納總結,筆者得到園林景觀設計專題教學小組討論環節中幾個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1.教師要設法為討論開創一個良好的氛圍。討論開始的時候課堂往往會陷入沉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討論開始時候要善于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使課堂氣氛得以掌控并實現專題教學的教學效果。
2.專題引入后不要立即講解。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往往會認為,在專題引入后進行講解和展示自己的觀點會營造一種討論前的熱烈氛圍,但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束縛學生的思考力,使學生走向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的困境。因此,應當在專題呈現后將問題直接交給學生進行討論,如果學生確實存在困難,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式的引導。
3.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性參與進行鼓勵。專題教學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主要在于過程,而不是專題的設計方案。就是說,專題的討論沒有標準答案,如果學生的思路合理,即使觀點不甚周密和完善,教師都應該對學生的參與性討論給予鼓勵;同時,對于學生在專題討論過程中產生分歧和爭論,教師要善于加以引導和施以影響,使得討論能夠達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4.注意對討論過程中秩序的掌控。專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是討論到達一定程度后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或者討論場面的失控,使得教師對課堂專題討論的進程失去控制,最終影響教學順利進行。因此,教師應當對因學生討論過度投入引起的秩序嚴重混亂加以干預和合理掌控課堂討論秩序,使討論得以正常進行,并給予學生討論的做大程度的寬容。
5.進行專題小組討論的組織問題。如果進行小班教學,可以考慮專題教學開展小組討論。小組劃分時人數太多會使得討論的有效性降低,課堂討論秩序混亂,教師失去對課堂秩序的掌控;人數太少又會使得討論的頭腦風暴不夠激烈,影響討論所得到方案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小組討論的理想規模為5~8人。
在小組組員的組成方面,可以采用組內差異大、組間差異小的原則。即同一小組組員由性別、性格、成績、能力、個性、家庭背景差別比較大的同學組成,不同小組組員的這些標志值大體相當的分組方法。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進行小組之間的鼓勵性對比,最大程度發揮學生討論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為了適應小組討論需要,小組討論的布局可以改變傳統的橫成行、縱成列的座位排列方式,采取群島式、圓桌式等作為環境布局,便于學生在平等的氛圍和小環境中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提高討論的效果。
教師在討論的組織方面,可以采取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賦予每個小組成員一定的職責,有分工,有合作。如小組長可以負責討論的組織、監控;記錄員負責對大家的發言要點全程記錄;書記員負責總結歸納小組討論主要內容;報告人可以代表小組組員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本組的討論情況;總監負責對其他小組的討論成果與本小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評析、分析和總結。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經常變換各自的角色,增加多種體驗,鍛煉多種能力。
討論結束后,教師應要求各小組以組為單位提交專題教學小組作業。作業內容包括成員討論內容、問題、解決方案等。
筆者認為,專題教學的效果評價應重視過程評價,學生的這部分表現可以作為本課程綜合考評中平時成績部分的賦分依據。當然討論獲得的解決方案也很重要,兩者的權重應設置為6∶4比較合理。具體的評價內容應當包括:
1.參與專題討論的態度。指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如認真參加討論,包括討論的發言次數、觀點的新穎、方案的合理、在討論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團隊合作性等。
2.專題討論所獲得的體驗。通過學生對討論過程獲得體驗的陳述、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可以反映出學生是否在專題討論中獲得了參與性體驗、成就性體驗、合作性體驗等。
3.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通過考察學生在專題討論中,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所展示出的科學探索能力和精神,可以獲得學生通過專題教學獲得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4.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實際表現,結合小組作業以及課堂小測驗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小測驗可以是在課堂上發給學生具體園林景觀設計專題,要求學生思考并在規定的時間寫出具體的設計思路和繪制出大致規劃結構,提交書面報告。課堂小測驗的主要目的在于檢驗學生通過專題教學后的學習效果。
5.課程調查結果分析。為了了解學生對專題教學在園林景觀設計教學的體驗和對學習的影響,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被調查班學生運用專題教學法后對園林設計教學學習興趣和態度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
設計問卷后,在內容相同前提下改變題項結構變成兩份問卷,分別在課堂講授開始和將要結束時發給學生填寫,以相互對照。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100%。分析結果如下:
認為通過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專題教學,學習興趣大大提高的學生占73.3%;近62.2%的學生認為景觀設計課程專題教學的討論過程使得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明顯增強。非常有意義的是,近85%的學生認為,園林景觀設計專題教學課程由于引進了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合作式創新等形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交流、合作、創新、獨立思考能力;另外,57.8%的學生認為,專題教學能將課內課外、理論實踐結合,并希望今后的教學更多地使用專題教學方法,這也說明,還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并沒有通過專題教學達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教學目的。這也啟發我們在專題教學中,專題的選擇、課堂的組織還存在進一步的創新和思考的空間。
高達85.3%的同學喜歡專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喜歡專題教學的同學中,認為專題教學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是其選擇原因的同學占了近90%。這說明,專題教學這種方式是適合青年學生好動和思維活躍的特點的。與此同時,專題內容豐富和教學形式新穎沒有能夠成為大多數同學選擇專題教學的原因。這種現象,說明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在專題選擇的適應性和綜合性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1] 冶建明等.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4)
[2] 陳翠玉等.園林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廣西教育,2012(5)
[3] 周婧.《園林設計》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究.考試周刊,2011(11)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林學與園藝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責編:若佳)
G642
A
1004-4914(2014)03-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