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思品課教學實際,簡要闡述時政教育的必要性,同時指出當前很多教師只注重時政教育與課堂教學形式上的結合,忽視了兩者的內在聯系,造成時政教育有效性偏低的問題。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通過強化時政教育與課堂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提高時政教育的有效性,作了闡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時政教育 有效性 提高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62-01
利用日常課堂教學來滲透時事政治,這是初中思品課開展時政教育最常見的形式。很多教師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方法,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目前比較常見的形式有課前時政演講、時事播報、“新聞聯播”、新聞發布會等等。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證明,時政教育所發揮的德育和教學功能,是思品課堂教學自身很難達成的,它是對學科教學的一種必要補充。
但目前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容易把時政教育“孤立”起來,忽視時政教育與思品課堂教學的聯系,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結合,把時政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和“調味品”來使用,甚至淪為了課堂教學的“花瓶”和“擺設”,使時政教育和教學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時政教育有效性普遍偏低。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時政教育的有效性,不僅需要時政教育與課堂教學在形式上結合,更需要強化兩者內在的結合,做到“以時政學教材,以教材看時政”。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就如何通過強化時政教育與課堂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提高時政教育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和建議。
一、教師須善于結合教材內容的特點,有目的性地滲透時政教育。
就現有的思品教材內容來看,并非所有的框節都適合與時政內容結合,把時政教育與每一節課知識都緊密結合起來,這不可能,也不現實。但對那些能與時政結合的內容,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的需要,審時度勢,有針對性有目的地使用時政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將時政教育完全陷入形式主義,才能提高時政教育的有效性。如在上初二《依法納稅》這一框節時,為說清楚稅收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我就“授意”該節課時政演講的學生重點介紹“遼寧號”航母相關的時政信息。然后順勢提出三個問題:1.看著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你有何感想? 2.你知道制造裝備一艘航母需要花費多少?3.這些錢從何而來?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被這些問題吸引,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思考答題過程中不僅感受了祖國的強大,也增強了對祖國的認同感,又對稅收的重要性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后面的理論講解奠定基礎,真可謂一舉兩得。又如《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框節中,教材對“國家主權”涵義解釋地非常籠統抽象,要讓學生直接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我課前就安排學生收集“中日釣魚島爭端”的時政材料,在課堂上展開專題交流討論。先讓學生對國家主權的表現有直觀感性的認識,對民族、國家的情感體驗更深入了一步,樹立國家主權不可侵犯的的意識,然后再結合課本開展理論分析,既避免純粹利用教材進行空洞乏味的說教,又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上述課例在教學實踐中都取得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都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特點有全面、正確分析基礎上,適時將時政引入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的“棘手”問題,避免了時政信息的“無用”與“濫用”,提高了時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師須認真篩選時事,選擇運用最恰當的時政信息。
一般來說,只要時事與教學內容存在聯系,就可以在課堂中運用。但是與同一教學內容存在聯系的時政信息往往有很多,在運用這些時政信息的時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學需要有所篩選,選擇其中最恰當的加以運用,否則也會使時政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在上初一《快樂的自尊》這一框節時,我在第一個班級上課的時候直接采用課本中香港回歸的時政材料來開展自尊情感體驗和導課。我先展示了有關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視頻資料,然后提問:1.視頻中反應的是什么事情?2.對此你還知道哪些相關的情況?3.觀看交接儀式中有怎樣的情感體驗?4.現實生活中你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嗎?可是學生反應非常平淡,有幾個問題根本就是無人應答或勉強做答,更談不上情感上的體驗與升華,導課效果很不理想。課后我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課本中所用材料發生在1997年,當時這些學生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對香港回歸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所以對該時政缺乏認同感,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于是在接下去的幾節課中我就及時地換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政材料來導課。先給學生展示了4張中國運動員領取金牌的圖片,然后照樣提了4個問題:1.圖片中的人是誰,說說他們的事跡。2.中國代表隊在此次奧運會中共獲得幾枚金牌?獎牌總數列第幾位? 3.每次奧運賽場上奏響我國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有怎樣的情感體驗?4.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這回學生的反應的截然不同,許多人踴躍舉手發言,在答題過程中既對剛發生的時事進行及時的復習,又體驗了自尊情感,順理成章的把話題轉入課本知識,輕而易舉地達到了導課的目的。以上兩則課例對比中,不同的時政材料運用于同一教學內容,取得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恰恰說明了教師選擇時政材料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著時政教育有效性的高低。
當然,在思品學科教學中,影響時政教育有效性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通過強化時政教育與思品課堂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提高時政教育的有效性,膚淺地談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參考文獻:
[1]荊西海.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
[2]劉大革.當下初中時事教育的地位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2(14).
[3]陶德進.初中思品課程時事教育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