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鎖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75-01
一日,早自習結束回到辦公室,一同事說:“剛才經過你班,聽見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這種感覺真好。”
“這種感覺真好。”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際。是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語文課上得越來越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甚至出現了“不聞讀書聲朗朗,但見習題似海洋”的怪現象。
究其原因,多數語文老師上課只注意了“講”而忽略了學生的“讀”。很多情況是,學生剛剛接觸了課文后就匆匆進入了各種分析。結果學生頭腦中塞滿了各種似懂非懂的分析結論,卻沒有對作品的切身感受。這樣即使老師講得再有條理再好,學生也如同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時日既久,導致學生疏于朗讀,文章理解浮于表面,語文素養普遍低下。鑒于此,我想:應該拿起書來,大聲誦讀,讓語文課“響亮”起來!
我國古代教育家就非常重視朗讀,認為只有拿腔拿調地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意境中,品味出其中的妙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證明了這一點。據說,清朝桐城派大師姚鼐讀韓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須中間換氣才能成聲。可見其在吟誦體會格調頓挫上是如何認真。現代教育家也提倡朗讀,認為朗讀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朱自清說:“朗讀對于說話作文都有幫助,因為練習朗讀得咬嚼文字的意義,揣摩說話的神氣。”葉圣陶也認為朗讀與研究課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語文課中著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至少有以下幾點作用:
首先,有助于學生理解、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是打開文章大門的一把鑰匙,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仔細推敲文章的含義、情味,想象作者的心境和情感,領會其深層的意蘊,形成“入境始與親”的思想情感的共鳴與交融。正如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所說:“只要反復吟誦,才能做到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比如,在上《項脊軒志》這一課時,我按照初讀理解,再讀體悟,反復吟詠的步驟,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學生齊讀、師生共讀、學生自讀等方式逐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情和所抒發的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整整一個半課時,在學生的邊讀邊說中,我穿插介紹歸有光的身世。學生的理解體悟逐步加深,發言也越來越精彩。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學生深有感觸,在他們以后的隨筆中,多有模仿。
其次,有助于引導學生領會中國文學語言的韻律和美感。中國文學語言之美不僅表現在內容、意義和外在形式上,還表現在它特有的聲音、韻律上。“之乎者也”,聲韻節奏,排比對仗,抑揚頓挫等等,其音韻之美只有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才能充分體會出來。無論是古文還是現代文,其特有的音韻之美足以讓我們讀得搖曳生姿、手舞足蹈。
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建立誦讀的規范,不能盲目地毫無章法地讀,需有誦讀的規范。古人強調讀書需“整頓幾案,正身體”,因為讀書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需要“讀”與“思”相結合。如果沒有一個規范的讀書形式,即端正的態度,精力就會容易分散。思想未免會懈怠。正如王守仁所說:“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絡繹反復,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自開矣。”
第二,進行正確的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大體可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正確流暢地讀。即做到讀音正確,不錯不漏,不重復,不顛倒。第二步,傳神地讀。即在前一步的基礎上通過對文章語句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感情,正確把握語調和語氣,反復誦讀,從而真正做到如朱熹所說“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
如在教讀杜甫《登高》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背景知識和課下的注釋反復讀幾遍,做到流暢有節奏,然后在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詩中作者感情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傳神地讀出詩中郁積的那種沉郁愁苦的感情。如學生總結:首聯中“風急”兩字要讀得凄慘。“天高”調子要高,并拖長,體現一種遼遠闊大的意境。“猿嘯哀”“鳥飛回”是種欲哭的調子。又如頸聯中“萬里悲秋常作客”句“萬”“悲”“常”要重讀,且“萬”字聲音要拖長,表現一種萬里謠迢之感。“常作客”音調放低,讀出一種凄苦無奈之情。“百年多病獨登臺”句是杜甫深感自己老病孤苦,形單影只,無所依傍。其中“百”“多”“獨”要重讀,特別是“獨”字。仿佛所有的痛苦都凝結在這個字上,要讀得特別痛苦。此后學生再反復誦讀。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體會到詩中詩人的感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讀出了情,讀出了味。其效果遠不是枯燥地逐句分析,講析所能達到的。
第三,營造積極的朗讀氛圍。氛圍即因群體的行為而形成的氣氛。能感染到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很多老師埋怨學生羞于開口朗讀或疲于朗讀。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沒有營造好一個積極的朗讀氛圍。只有在特殊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開口朗讀,朗讀訓練才會有效果。
營造朗讀氛圍常用以下幾種手段:
一、利用多媒體音像等,其具有的圖文、音像并茂等優勢易于創設特定的朗讀環境。如果能合理選擇,恰當運用,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也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如有些課文可以利用一些名家的朗讀錄音進行朗讀教學,讓學生初聽——跟讀——自讀——再聽——再讀,從而營造朗讀氛圍,掀起朗讀的高潮。
比如,在上《聽聽那冷雨》這一課,我用的是林海的《琵琶語》,在整體把握文意后,我先范讀了一段,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在音樂聲中自讀、品讀。之后,學生紛紛要求個別讀,我適時進行點評并引導他們互評。整個課堂中,學生的朗讀的積極性都很高,教學效果也很好。
二、教師范讀、領讀。很多學生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都羞于“美讀”,以“美讀”為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大可以大膽地美讀、范讀。教師的范讀不僅可以給學生做示范,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欲望,從而在課堂中營造積極的朗讀氛圍。
有人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這話也許過頭,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朗讀教學對于語文課的重要性。語文老師如果能把“讀”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用“讀”讓學生獲得審美的情感和體驗,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相信,語文教學的前景必將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