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杰 黃麗芳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88-02
小學生經常會發生一些不遵守紀律、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諸如打架、隨口罵人、不禮貌、說謊話、搞一些惡作劇、損壞公物、偷盜東西、逃學、編造事實等等,這些行為是小學生品德不良的前奏,如不及時制止,將會滋生蔓延,影響人的一生,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這些行為的嚴重性、穩定性尚未達到不可挽救的程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糾正的。筆者就此問題作以下探討,與同仁們共勉。
一、小學生過錯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1.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容易受個人欲望和私利所驅使,產生不考慮道德準則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從一些有過錯的學生當中看到小學生過錯行為常出于“道德無知”,并且年級越低、年齡越小,這種表現越明顯、越常見。有的學生本意是想當好學生、當英雄、當楷模,這是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可貴心理品質,但由于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竟產生了相反的作用,成為破壞學校秩序的罪魁禍首。2.小學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常常不能用正確的道德觀念戰勝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學生為了爭取打乒乓球的機會不按順序和其他同學發生爭吵,甚至粗暴打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學生意志薄弱,盡管他也懂得道德行為準則,但卻不能使正確的道德觀念占上風,因而在不合理需求取勝時,必然產生許多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行動。3.不良行為方式滿足個人需要并獲得成功。這種行為和需要就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一定的聯系,如果反復多次,且沒有受到限制,就會愈加牢固,成為一種動力定型,壞習慣就會油然而生。
(二)外部因素:1.家庭教育失敗。有些父母缺乏正確教育子女的原則和方法,經常打罵孩子;有些父母雙方對子女管教不嚴;有的父母對子女要求不一致;還有的父母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教育;甚至有的父母有不良的惡習侵蝕孩子,還驅使孩子干壞事。 2.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小學生明辨是非能力低下,易聽信社會上一些壞人的教唆或在其哄騙下竊取他人的財物,打罵其他同學等。3.教育工作中的缺點。有時由于教育觀點、方法的錯誤,也有可能為學生不良品德的滋生蔓延與惡化提供條件,有些小學教師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經常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引起師生情緒對立,因而不能激起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的興趣和向往。4.家長外出務工。迫使子女由爺爺、奶奶照管,爺爺和奶奶過分疼愛孫子,只是在飲食上特別關注,忽視了在學習和行為上的引導,致使子女缺乏父母的愛,從心理上出現了扭曲和變形,導致過錯行為的頻發。
二、矯正小學生過錯行為的措施。
1.改變和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有過錯行為的學生由于經常受到批評、懲罰以及譏諷和歧視,他們一般都比較敏感,對老師和同學懷有戒心和敵意。但他們又很需要老師的諒解和得到同學的信任。因此,教師要深入具體地了解有過錯行為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多地關心和愛護他們,與他們搞好關系,拉近距離,力爭消除其疑懼和逆反心理。
2.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期,促進學生朝好的方向轉化。要抓住學生醒悟和轉變的良機進行耐心的思想工作,努力促進他們思想上的轉化,對他們微小的進步要及時肯定、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進步的愿望變成進步的行為。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也”之類的思想而放棄對學生的教育,而應常抓不懈,找出致使過錯行為反復的根本原因,因勢利導。
3.切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不能刺其痛處,避免對學生心靈造成傷害,否則學生將產生極為消極的情緒。
4.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觀念。是非觀念薄弱,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是小學生過錯行為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他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5.鍛煉學生與外界誘惑作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6.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7.切實關注留守兒童,充分發揮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的幫扶、疏導作用,從心靈上撫慰這些特殊群體,讓他們健康成長。
總之,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幼稚的、活生生的小學生。因為他們在成長,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不符合道德的問題。對此,教師不能回避、害怕,而應不斷探索小學生成長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靈活而切實的教育方式,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努力學習,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