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和延伸的前景在不斷“升溫”,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已在全國形成熱潮,但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后投資主體碰到了一些問題與阻礙。該研究從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問題入手,以浙江省樂清市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的方法,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與對策,旨在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搭建一個良好的投資平臺,做好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和農民利益的保護,從而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層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211-02
基金項目溫州市社科規劃課題(13wsk309)。
作者簡介嚴瑾(1973- ),女,副教授,從事會計、企業管理研究。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進入新的階段,農業產業發展和延伸的前景在不斷“升溫”,倍受工商業的關注,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投資效益農業的熱潮。201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拓寬民間投資渠道、激發民間資本活力做出明確指導。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浙江是資本大省,也是市場大省,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浙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教授表示,以豐富活躍的民間資本和新的農業技術為依托,投資農業,未來可期[1]。綠色有機食品、貝類水產養殖、農家樂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迅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主要途徑
樂清民營經濟發達,許多個體工商戶“脫胎”于農業,對農業經營充滿感情,且有深厚的家鄉情節,隨著特色農業的迅速興起,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很高。這些都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提供了空間和保障。“十二五”期間,全市有40多家工商企業,累計投入農業資金達3億元[2]。其主要特點有:①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樂清農業的工商企業既有本地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也有境外,市外的企業和個人。②投資領域較寬。既有投資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也有投資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流通和休閑觀光農業。據統計,2010年樂清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5.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 798元。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705萬hm2,總產15.38萬t;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1.025萬hm2,總產值6.3億元;茶園面積0.232萬hm2,總產值1.71億元;果園面積0.796萬hm2,水果產量6.9萬t;中藥材種植面積263.33 hm2,總產量750 t;畜禽產品總產量達4.74萬t,總產值5.89億元。至2013年全市有2 103家企業與1 853個村開展了村企結對工作,合作項目1 826個,合作資金1.03億元。樂清鐵皮石斛種植面積達233.33 hm2,注冊公司共有228家,其中年產值超過1 000萬元企業有30家,吸收工商資本投入1.5億,建成基地43個,面積達111.36 hm2。健綠鐵皮石斛,一期投入達1 200萬元,從業人數超過2萬。康順畜牧,投資1 000萬元;據統計,樂清市僅畜牧業,2012~2013年投資達1.3億~1.5億元,幾乎都是工商資本投入[3]。一些樂清人在經營工商業積累一定資金后,開始投資于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個體工商戶潘某前期投入500萬,流轉了34.67 hm2土地種植葡萄。在外經商多年的樂清人陳某于2011初回鄉投資的同豐大鯢養殖基地,公司注冊資本600萬元,一期工程已累計投入2 700萬元,現有員工15名,主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的工廠化養殖。
2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和必由之路。但農業產業化資本投入不足,農業信貸資金短缺一直困擾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有利于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解決了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由于引進了工業化的生產理念,科技和裝備投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但逐利是資本的本性,農業的許多現實問題使工商資本進入放緩了腳步。
2.1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伴隨著工商資本的進入,農用土地大規模地聚集到了工商業資本手中,2012年樂清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217萬hm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55.98%以上,遠高于浙江省35%左右的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5]。土地流轉形式多為轉包和出租,這2種流轉形式占全部流轉面積的93.4%,盡管近年來樂清市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但還沒有專門針對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優惠政策,農業投資軟環境尚不理想。土地流轉的穩定性不強,時間以中、短期為主,土地流轉不規范,流轉機制不完善,信息不通暢。在這種形式下一些工商業主不愿繼續擴大再生產,不愿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導致產業效益受到限制。
2.2缺乏政府引導,投資存在盲目性,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不高目前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猶如“天女散花”,比較盲目和隨意,政府也尚未出臺較為規范的政策性文件指導和規劃,有的企業家憑著熱情和“家鄉情結”冒然進入,結果技術問題、品質問題、市場問題不少,有的企業甚至因此而偃旗息鼓。調查中了解到,約有12%左右的企業因投資失敗而黯然撤離。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低、作坊式生產的企業普遍存在,主要從事初級產品生產和加工,缺乏大而強的龍頭企業的帶動。目前,樂清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有600多家,但農林牧業無一家省龍頭企業,農副產品產業鏈條薄弱,精深加工不足,農產品附加值不高,造成市場占有率低,帶動能力弱,農業效益偏低。
2.3融資困難,不能解決生產資金缺口農業前期投入較大,融資比較困難。如種植香蕉,每公頃地租2.25萬元,每公頃種植2 250~3 000株,每株香蕉樹投入40元,每公頃年投入至少11.25萬元。又如種植葡萄,按種苗每株1元、水泥樁每棵40元、鐵絲12元/kg、底肥7 500元/hm2計算,僅這4項每公頃的投資就需要8.25萬元以上(尚不包括人工工資和管理費用)。種植西瓜,每公頃投資也需要9萬元以上。如果種植鐵皮石斛需要搭建鋼架大棚,投資則更大,每公頃需90萬~150萬元。由于自身積累不足,政府資金投入總量雖有一定增多,但比例相對較少,且渠道繁多,面廣量微,資金整合不到位,加之金融信貸難度大、手續繁,發展緩慢。在投資者手中他們流轉了很多土地,但由于國家不能用土地抵押申請貸款,缺乏相應的抵押品,導致很難從銀行貸到高數額低利率的資金,不能解決生產資金缺口問題。許多工商業主紛紛表示急需解決貸款門檻高的問題。
2.4投資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方式有待加強目前的利益機制相對比較松散,公司與農戶之間的不和諧聲音時有出現。當前樂清種植(養殖)業的主要模式是:由公司提供種子(魚苗),農戶按要求種植(養殖),公司按合同價收購。但由于受市場調節影響,一些公司寧愿違約也不收購,使農民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農民受利益驅動而違約,從而影響企業的投資計劃。要加強工商資本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深度融合機制。
2.5農民素質亟待提高一些龍頭企業在自身獲得豐厚利潤的同時,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解決了農民就近就業的問題,但他們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吸收新知識、新技能難度較大,與現代農業的科技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適應。由于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員,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產品品質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成為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又一障礙。
3實現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現實問題促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引入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同時,如何構建相應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快工商業資本流入的步伐,從而為改造傳統農業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3.1強化服務,加強指導,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針對投資盲目性與缺乏政策強有力支持問題,建議從3個方面入手:一要明確投資重點領域與主要環節,加強規劃與引導,調動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努力營造重視、支持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良好氛圍。二要強化土地流轉平臺建設,積極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通過土地流轉及加大公共設施投入,重點關注土地流轉方式、農民利益保護、流轉地塊種養產業選擇、土壤質量保護、單位土地投資規模、單位土地產出效益、用人就業等方面要求的信息儲備。三要建立定點定向聯系制度,通過選派技術員或科技特派員方式給予相應技術指導,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四要研究制定支持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眼光,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將農產品多渠道推銷出去,增加農民收益,并引導各類服務組織,在農產品保鮮、貯運、精深加工、流通及銷售環節發揮更大作用。
3.2完善政策,形成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多贏格局針對農業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建議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大力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在項目立項、用地用電用水、產業門檻、金融信貸、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一是貼息扶持和稅收優惠。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根據農業發展規劃和生態高效的要求,鼓勵工商資本創建加工型、流通型、服務型等龍頭企業,尤其是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技改項目、精深加工項目和先進設備、種子種苗引進給予貼息扶持和稅收優惠。二是落實設施用地政策。對農業企業、農場的臨時生產配套設施用房,要盡快落實“允許其在流轉土地范圍內按5‰左右比例作為設施農用地”政策。同時,將流出土地10年以上的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納入失土農民社會保障。三是創新農村金融機制。針對企業家貸款難,用土地無法貸到款的問題,探索建立以土地經營權、設備、廠房,產品等抵押的方式,從銀行貸款。通過政府部門頒發的土地經營權證作價抵押,如果投資主體無法歸還貸款,銀行可以將土地作價流轉給其他的投資者,這樣銀行的風險也相對降低,從而解決農業企業貸款門檻高的問題。設立市場風險防范基金,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公司”,采取政府貼30%、社會補30%、企業交40%的方式,設立風險基金,形成“價高時收繳、價低時補貼”的風險防范機制,提高企業對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的抵御能力。
3.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制針對投資主體與農民之間利益松散現象,建議加強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通過“返租倒包”、“入股分紅”、“訂單收購”等多種形式,統一技術、統一服務,構建以企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家庭經營與產業化的合作經營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形成家庭、產業、合作經營的優勢疊加,長期共贏,更好地保障工商資本與農戶的各方利益。
3.4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現在留在農村的農業勞動力,一是年齡偏大,二是素質偏低,這是不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樂清市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意見》(中辦發[2007]24號)和《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實施意見》(浙委辦[2008]37號)精神,以增強農民就業致富能力為目標,培養潛在的農業人力資源。利用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以市場需求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對農民培訓;常年聘任省市有關專家為技術顧問,來基地授課與實地指導,并組織社員、大戶到各個產區培訓和參觀學習;培養農業科技和經營領軍人才,發展農業產學研聯盟,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基礎平臺建設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大力推廣普及職業技能及實用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科技興農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3.5提高“待遇”,促進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特邀相關的投資農業的個體工商戶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讓他們參政議政,積極參與農業各項政策的制定工作。通過“組織例會”的形式經常組織相關會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加強政府與行業的溝通,在政治層面上提高參政議政水平,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設立獎勵政策,注重經濟、社會、生態3重效益,對單位土地產出效益高、生態功能顯著、解決本地就業數量多的工商資本主體實行稅費減免或“以獎代補”。
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已成熱潮,這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無疑是件大好事。只有掃除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遇到的障礙,才能保持這一良好勢頭,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層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浙江首屆現代農業相親大會[EB/OL].(2011-03-18)http://finance.591hx.com.
[2] 方勇軍,周輝,陳正運.溫州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調查[J].政策瞭望,2010(2):40-42.
[3]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掀起工商企業投資農業高潮[J].浙江經濟,2006(4):12-15.
[4] 高曉曉,陸衛東.從“工業老板”到“現代農民”[J].今日浙江,2011(16):22-23.
[5] 呂亞榮,王春超.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業與農村的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7):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