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傳播的高速性和便捷性讓我們處于一個信息擁堵的時代,網絡作為第四大媒體在當今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網絡也萌生出各種社會現象,媚俗、炒作、炫富、審丑等等這些都成為網絡時代的標簽。“民星”的不斷推廣與炒作、道德底線的不斷突破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不斷沖擊,社會價值的不斷缺失、信仰危機這些都是消費主義盛行所導致的。
關鍵詞:消費主義;網絡;審丑;秦火火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54-02
一、網絡媒介審丑時代的到來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傳播的高速性和快捷性讓我們處于一個信息擁堵的時代,網絡作為第四大媒體在當今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網民數量的不斷攀升促進了網絡媒體的繁盛,網絡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與此同時,伴隨著網絡傳播的高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問題,炒作、媚俗、炫富等成為近些年網絡關注的熱點問題。
消費丑行,似乎已經成為網絡生活的一道精神作料。我們在消費網絡的同時,網絡同樣也在消費我們。從芙蓉姐姐到鳳姐,再到hold姐等等,這些都在向大眾展示“丑”不但可以傳播,“丑行”更能成為一種時尚。與此同時,網民也在這股審丑浪潮中展示他們的熱情,全力配合這場審丑狂歡。
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物質上的消費,文化消費、精神消費到處充斥在網絡傳播當中。當芙蓉姐姐認為丑是一種時尚,再到hold姐高呼fashion,我們便進入了一個審美疲勞的時代。網絡傳播為審丑的發展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草根明星的不斷涌現讓這場審丑風潮愈演愈烈。與此同時,網友們也不甘寂寞,不斷發掘新的“丑星”,滿足大眾的娛樂心理。
當大眾對傳統審美觀念開始顛覆,打破長久以來對美的標準的判斷,逐漸消費丑行時,這便給娛樂行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方向與傳播視角。丑作為美的對立面存在,當受眾已經對美有了頑強的免疫力時,丑就顯得標新立異、吸引受眾的眼球。
在全民消費娛樂的環境下,審丑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審丑明星更是不斷突破自我展示丑的一面,以博取受眾的眼球,換取關注度。病態的網絡傳播在消費大眾的同時,也給予大眾一種錯誤的消費導向。當丑成為一種時尚,人們進入到審美疲勞的時代,審丑便成了全民消費、娛樂的活動。
二、網絡審丑的消費主義表現
鮑德里亞在他的《消費社會》中開篇就提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在網絡傳播的場域里。“丑角”們心甘情愿地“被消費”著,看客也樂于“消費”這份娛樂[1]。在消費與被消費之間,兩者都是各取所取,竭力將這場審丑盛宴不斷向前推進。
(一)精神娛樂消費中的網絡審丑
網絡傳播的消費主義無疑是消費丑行的助推劑,2004年以標志性的S體型、矯揉造作的語言迅速紅遍網絡的芙蓉姐姐,在這場審丑浪潮中可謂收益頗多。截止2013年這位以丑為美的丑星更是一路躥紅,時不時地出現在娛樂版面上。在這場娛樂狂歡當中,正是因為有了無數看客的娛樂心理,網友的熱切呼應,才不斷鼓勵這些丑星將丑進行到底。
在過渡娛樂化的環境里,網絡傳播更是為娛樂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消費丑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也正恰恰反映出人們對美的厭倦,更有網友聲稱太多的人造美還不如丑來的實在。丑星們正是抓住了受眾的這種消費心理,不斷地語言出位、衣著出位、行為出位,這些都似乎證明了只有扮丑、拿無知當自信才能躋身審丑熱潮。
在這個娛樂盛行的時代,網站旨在抓取更多的受眾關注,以及如何讓受眾停留更多地時間,也因此網站會不斷地標新立異,促使這種消費娛樂的風潮不斷推進。搞怪、惡搞這些都在朝著娛樂的方向發展,網絡愉悅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這種審丑的風潮中,精神娛樂消費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須品。
(二)文化消費中的網絡審丑
在社會、經濟文化全面轉型和傳媒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文化的產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2]。在文化的建構中消費文化在當今社會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網絡傳播又為消費文化提供發展的平臺,在這場消費主義浪潮中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都起到助推劑的作用。
消費主義社會下文化消費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交織于網絡與傳統媒體。電視劇作為人們消遣時間的娛樂項目,也參與到這場文化消費熱潮當中。受眾開始對老套的電視劇情感到乏味時,編劇們便不惜犧牲文化產業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抗日題材過分娛樂化的傾向,在劇情方面對史實的戲說越來越重,甚至摻雜臆想、杜撰。一味地追求娛樂效果和商業利益,不僅模糊了觀眾對抗日戰爭歷史及英雄人物的正確認知,也是對革命歷史的不負責任。
歷史題材的劇情為了突出創新不惜臆想橋段,古今穿越、道德喪失、第三者插足等等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犧牲原著、娛樂大眾的心理屢屢可見。消費文化已近成為一種商業手段,文化的傳承不僅沒有得更好的發展,相反以消遣文化來娛樂大眾已近成為一種手段。娛樂至上的時代文化不在是生活的必需品,網絡傳播成為消費文化的兜售器。人們一邊在批判丑行,一邊又在這場鬧劇中自娛自樂,當審丑取代了審美,當精神消費、文化消費過后,我們還能消費什么?
三、網絡審丑消費主義的主要原因
傳媒消費主義一方面體現為傳媒對消費主義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傳播,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傳媒自身的消費主義文化變異。傳媒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消費為目的,不斷挖掘新鮮的事物供受眾消費。加之網絡傳播自身的特點為審丑風潮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把關的缺失更催化了這股審丑浪潮[3]。
(一)消費與被消費:經濟利益的驅使
網絡媒介消費主義傾向是通過各種手段追求媒介自身內容的“可消費性”。網絡媒介本身就是媒介市場的競爭主體,相比較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媒體需要抓取更多的關注度擴大受眾市場的占有量,與其他傳媒類型相比較,網絡媒體作為相對年輕的媒體類型,為了打破原有的市場格局,在愈演愈烈的媒介市場競爭生存并發展,需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網絡媒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來源在于廣告收入,相比較報紙、電視而言,在網絡上投放廣告成本相對便宜并且播放次數、傳播范圍都有一定的優勢。而廣告主投放網絡廣告的主要參考依據就是網站的訪問量或點擊率。因此,如何追求更高的訪問量和點擊率是網絡媒體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標。正因為如此,網絡信息出現了娛樂化、時尚化、庸俗化的現象。
消費丑行成為現代網站娛樂大眾的一種手段,丑星與看客也在這種消費與被消費關系中尋求自我需求,網站作為消費丑行的助推劑也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在這種消費經濟鏈條的環境下,網絡審丑的這股風潮才會愈演愈烈。丑星們心甘情愿被消費的背后隱藏著名譽、利益的驅使,扮丑成為草根出名的一種捷徑。
丑星利用網站宣傳自己,網站作為助推劑不斷挖掘推出新的丑星,這樣才會引起網友的關注,在短時間內創造出較高的點擊率從而提高網站的知名度,以謀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正是在這種消費主義市場環境下,網絡才會不斷催生新的丑星,消費丑行成為網站宣傳的噱頭,而網站、丑星、受眾這種消費與被消費關系網中,都是源于經濟利益的驅使。
(二)網絡把關缺失
網絡傳播娛樂化傾向在現代傳播當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消費丑行這種娛樂大眾的行為已經成為草根出名的捷徑。網絡傳播自身的一些特點加之網絡本身監察不嚴在一定程度上默許這種丑行的傳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網站的點擊率才會助推了這股審丑浪潮。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大眾傳播應給予受眾積極、正面的引導,媒體應當維護和發展最廣大的公眾利益,而不是純粹以營利為目的宣傳。網絡傳播把關的缺失不僅使傳播的內容缺乏公信力更讓虛假消息的幕后推手鉆了空子,正如“秦火火事件”就是對網絡炒作有力地回擊。
秦火火作為網絡丑星炒作的幕后推手,更是將這種審丑風潮宣傳到底。在這種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當中,丑星們心甘情愿地被拿來炒作,而幕后推手更是不擇手段地消費丑星從而獲取利益。網絡把關的缺失加之網絡推手的惡意宣傳,并且利用網絡監管力度不足,經過微博發出并經“大V”轉載后,迅速將虛假新聞推向熱點話題。網絡審丑的這股風潮也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不斷滋生,成為現在網絡傳播的一種普遍現象。
消費丑行之所以可以迅速發展正是由于網絡傳播把關不嚴,傳播的內容并不像報紙、電視經過嚴格的審查,相反網絡給予公眾更加寬松的平臺,這也就意味著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傳播自己想要傳播的內容。網絡幕后推手就是很好地抓住網絡傳播的漏洞,以消費受眾為前提不斷謀取自身經濟利益,正是因為有著利益的交織才會讓丑星心甘情愿地被消費。推手在消費丑星的同時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而網站的發行者同樣依附于受眾的點擊率以謀取經濟效益,也因此在網絡監管上采取默許傳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互相消費的關系體系,才會使消費丑行的風潮不斷擴張。
四、結 語
網絡的發展無疑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娛樂化的社會當中,網絡又催生出“精神狂歡”產業的發展,這讓消費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擴展。消費丑行成為吸引受眾關注的主要傳播要素,這種病毒式的傳播模式利用互聯網的高效性迅速占領傳播市場,將丑星推上公眾的視野從而獲取一定的知名度。網絡傳播猶如一把雙刃劍,折射出整個社會傳播的方方面面,從“秦火火事件”便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已經加大對互聯網傳播的監管,對于網絡謠言的幕后推手也給予相應的懲罰,凈化網絡傳播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一項新任務。
網絡媒介審丑的這股風潮也會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得到有效的治理,受眾消費娛樂的行為是一種正當消費行為,當時這種消費行為也應該有一定的界限,網絡傳播更應該把握好這種消費界限規范傳播內容,提高網絡傳播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相信消費丑行的這場狂歡也會因為這次整頓事件落下帷幕,反思在這場消費娛樂的盛宴中我們究竟娛樂了什么?
參考文獻:
[1] 鄔聰媛.審丑時代與符號紅人——傳媒消費主義視角下的“鳳姐”現象[J].青年記者,2010(12).
[2] 徐小立,秦志希.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文化變異[J].現代傳播,2007(4).
[3] 高永亮.網絡傳播消費主義現象批判[D].中國傳媒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