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國有商業銀行則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資金配 置主渠道,對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支付系統的健康有序運行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國有商業不能及時應對國際金融環境的瞬息萬變,及時防范風險,糾正自身在改 革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所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現狀及問題的分析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改革 問題分析
一、國有商業銀行的概念
商業銀行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以收受存款、提供資金信貸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法人。按照銀監會的界定,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這五家銀行又被稱為大型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是特殊的企業法人,是特殊的金融機構。
二、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中所處的地位
(一)體系重建和專業化改革階段
1979年2月,中央首先恢復中國農業銀行;接下來的同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專司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出來;同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從財政部獨立,改稱建設銀行。1983年9月,經國務院決定,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將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并于1984年1月成立中國工商銀行。至此,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全部產生,形成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各司其職的二元銀行體制。
(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市場化嘗試的改革階段
1.銀行法體系的初步建立。把中國的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是當時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1994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相繼先后成立,四大國有專業化銀行的政策性業務正式剝離,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完成了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性質上的轉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三個政策性銀行各自分工,自此實現了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分離。并先后于1995年分別正式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從此有了法律意義上的區分。
2.國有商業銀行在這一階段所進行的管理改革。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有商業銀行龐大的不良貸款數額,為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金融安全埋下了極為嚴重的隱患。1997年11月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指出國有商業銀行迫切需要整頓,以達到能夠及時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的目的。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市場化嘗試中取得的成績。在這一階段的改革過程中,我國頒布了兩部在我國金融法領域中極其重要的法律,這兩部法律為我國構建了立法位階較高的銀行法框架。在這一階段我國開始注重引入先進的方法和理念,風險內部調控和經營績效機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預和以往相比已經明顯弱化。
三、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
從2003年開始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的金融體系改革,這次改革是繼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投入資金量最多的一次行動。根據人民銀行年報消息,為了充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以達到上市要求,中國政府通過中央匯金公司共向中國銀行以及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注資逾600億美元,同時,三家銀行共同發行了1350億元的次級債券以達到補充資本金的目的,同時通過市場運作處理了累積達到13480億元的不良資產和壞賬。但是,這次改革卻不隨人愿。2006年上市后卻鮮有資金能長久為四大銀行所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看到國有商業銀行雖然經過政府在資產負債表等報表的粉飾后仍然存在著不可掩蓋的嚴重問題:
(一)所有者缺位
國有商業銀行是80年代由政府出資相繼建立,當時考慮到隨著市場經濟逐步發展,人民銀行獨攬金融大權將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政府是四大商業銀行的擁有者,有這些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調撥權高度集中于政府,國有商業銀行產權上屬于國家,由國家代理和經營全民的所有資產,政府建立商業銀行通過一種委托關系讓銀行管理者代為管理這些資產。造成了無人負責的現狀,所有者缺位現象明顯。
(二)行政干預嚴重
由于國有銀行所有權在政府,銀行作為政府的金融管理機構不具備完全獨立的法人資格,在銀行的盈利性需求和政府的指導性需求沖突時缺乏自主權。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行長由政府任命,由行長進行指令性管理。同時,國有銀行分行大體上和行政區劃相符合,地方國有銀行受制于地方政府,受到的行政干預十分嚴重,不合理的分行地域設置使得地方銀行在行政干預面前毫無抗爭之力。在貸款分配等問題中受制于地方政府,在流動性方向上受制于中央政府,造成國有銀行的盈利性和不良貸款率問題凸現。
(三)規模不經濟
國有銀行的分行機構設置是以行政區劃為模板,機構的設立不是從經濟效益出發。一些經濟總量較小的欠發達區域也設立了很多機構。單個營業網點來說可能是利潤非常可觀的,但整合在一起卻無法發揮其優勢,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狀況。
(四)監管效果不明顯
根據金融發展和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我國分別成立了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監察機構,但由于監察機構成立時間不長,缺乏經驗,監管理念偏向于合規性而不是約束性,監管人員缺乏高端人才等原因,監管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成功,只能說明我國銀行業改革近短期目標的實現,其改革的成效不能僅靠短期的數據和排名來衡量,改革的成效需要一個長期的經濟周期的考驗。
參考文獻
[1]喬曉輝.解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J].財經(半月刊),2010(25).
[2]劉丹冰.金融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敏(1986-),漢族,安徽蚌埠,職稱初級,學士(碩士在讀)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