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
一、教學內容
選自中山紀念中學校本教材《走進中山咸水歌》。
設計意圖:本節課圍繞該校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進課堂——走進中山咸水歌》進行設計,在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后面講授,力爭體現教學目標清晰明確、教學重難點突出、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教學高效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1.聆聽《對花》《海底珍珠容易揾》,體驗音樂的情緒,感受咸水歌流暢、悠揚、抒情的風格特征。
2.嘗試用中山方言演唱《對花》,深入體驗并分析中山民歌的音樂特征。結合當地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語言特點等因素,對形成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的原因進行探究,形成較為完整而清晰的認識。
3.引導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感受中山地方音樂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樹立傳承保護本土音樂文化的意識。加深學生對家鄉的風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熱忱。
三、教學重點
聆聽、演唱兩首中山民歌,感受、體驗相同地域、不同風格民歌的形成和特點。
四、教學難點
對中山咸水歌、大繒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大家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學了哪些地方的民歌?不同地區的民歌分別有哪些相應的特點?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這個表格。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不同地方的民歌特色會不一樣?這體現了民歌的哪種特性?
生:因為民歌具有地域性。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民歌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人們會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周圍環境、文化背景創作出代表本民族地區風格特色的歌曲,因而也最易于在本地區流行。比如東北有二人轉、安徽有黃梅戲、湖南有花鼓戲等等。其實,我們中山也有自己的民歌,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生:中山咸水歌。
師:是的,中山素有“民歌之鄉”的美譽,最著名的民歌就是“咸水歌”,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叫“咸水歌”而不是其他名稱,原因是什么呢?請幾個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中山臨海,而海水是咸的,因此稱為咸水歌……
(二)走進咸水歌
1.中山咸水歌簡介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下面我們通過觀看一個視頻短片來了解一下咸水歌的歷史,看看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確和完整。
播放視頻《中山咸水歌簡介》。
師:同學們,我們了解到以前當地人們并非住在陸地上,而是浮家泛宅在海上生活,所以,人們只能夠在船與船之間、艇與艇之間、船與岸邊對唱,因為是在海上唱,而海水是咸的,因而人們取名為“咸水歌”。2005年“咸水歌”入選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咸水歌”《對花》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大型系列節目《2006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的大舞臺。那么,咸水歌到底有哪些特色和魅力呢?事不宜遲,我們馬上來感受咸水歌的原生態魅力。
2.初次聆聽中山咸水歌代表作《對花》,初步感受中山咸水歌的音樂風格
師:下面,我們聆聽《對花》,聆聽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歌曲《對花》是用什么語言演唱的?
(2)歌曲《對花》采用了哪種演唱形式?
(3)歌曲《對花》體現了怎樣的風格特點?
生:(1)歌曲是用本地方言演唱。(2)采用了對唱的演唱形式。(3)用了大量的襯詞襯句,比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啰嗬”等來表現地方音樂特色,抒情性較強……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歌曲《對花》從唱腔區分,它屬于“中山咸水歌”,用了“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羅嗬哎”兩個襯句來增加音樂的地方特色,用問答的形式表現音樂內容,曲風具有南方水鄉那種委婉抒情的地方性特色。
3.復聽中山咸水歌《對花》,深層分析其音樂元素
師:請同學們再次聆聽《對花》,并試著小聲跟唱旋律,完成下列表格。
生:
師:完全正確!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咸水歌《對花》的各種音樂元素了,但是這還不夠,我們既要能夠賞析,還要能夠演唱。
4.學唱中山咸水歌《對花》
第一步:不帶歌詞,只學唱旋律。提示:整首樂曲分為四句,每句均屬于同頭變尾,注意旋律跳進過程中五度和六度的音準。
第二步:用方言學讀歌詞。提示:歌詞襯詞襯句較多,注意發音要準確。
第三步:用方言加上節奏朗讀歌詞。提示:民歌《對花》的節拍屬于變換拍子,包括2/4和3/4兩種,打節奏的時候要注意。
第四步:用方言加上節奏配上旋律。
第五步:用方言加上節奏加上旋律再配上手部劃船的肢體動作演唱。提示學生想象身處在大海中,邊劃船邊唱歌的愉悅情景。
師:同學們以大組為單位進行練唱,一會請每個大組派幾個代表上來進行比賽,看哪個大組的《對花》更接近海上演唱的感覺。
(三)了解欣賞大繒歌
大繒歌是源于繒漁人編唱的歌,繒漁人獲得豐收成果充滿喜悅而歸時,在平日唱咸水歌的基礎上,以勞動成果為內容創造性地唱起變化的咸水歌,廣為流傳,后人稱之為“大繒歌”。大繒歌的基調與咸水歌非常相似,不同的就是起式的旋法和節奏與咸水歌有異。
咸水歌的唱腔特色:
大繒歌的唱腔特色:
老師鋼琴彈唱一首大繒歌《海底珍珠容易揾》。請同學們拍掌打節奏。
(四)小結以《對花》為代表的中山咸水歌的風格特點
歌詞:上下句結構,每句字數較自由,有長句,短句兩種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調和拉腔。
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組成的單樂段體,也有由四個樂句組成的復樂段體。
旋律:以第一、二樂句為基本形態作旋律發展,除了歌頭、中間的停頓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間的旋律都是圍繞主音以二度級進、上行或下行、加花或減花來表現。同是一個唱腔的“咸水歌”,第一段詞的旋律與第二段詞的旋律就會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頭、歌尾或拖腔不變,這就形成了“咸水歌”的特點。
節奏:咸水歌的節奏由其生活狀態決定,它是在搖擺或劃槳的基本節奏上組成的,是以正規節奏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語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現附點音符和切分音,從而使不正規節奏在對位上起著變化,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受。
(五)課后研究與拓展
1.比較一下,河北民歌《對花》的旋律與咸水歌《對花》的旋律有何異同?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2.個人或與他人合作,自選一至兩首中山咸水歌進行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緒、風格。
3.聆聽“快女”版的《鳳陽花鼓》,自選一首傳統中山咸水歌,根據新時代特征重新填詞,并采用通俗唱法或美聲唱法翻唱,體驗其藝術性。
4.思考:如何為傳承民族音樂探尋現代途徑,民族音樂的傳承如何適應當代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背景?
注:本文為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專項課題(113630291)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中山紀念
中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