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娟
摘 要:現代課堂教學是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切實貫徹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高中英語由于高考壓力和沒有語言環境,一直是教學一大瓶頸科目,大多數教師還沒完全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課堂教學仍然保持的是傳統的“本本教育”“師本教育”,使高中英語教學形成了“教者累,學者難”的局面。為了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現代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對新課改有明確的定位,思考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出生本教育。
關鍵詞:生本教育;備課方法;教學模式
一、解讀生本教育的實質
生本教育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先生首先提出的,他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站在幕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來體現自己的作用和價值,應“無為而為”,處于“幫學”地位,讓課堂形成“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的生本課堂。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因為學生是發展的人(發展中的人,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身心發展有規律),學生是獨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獨特性,與成人有巨大差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獨立的人,學習的主體,責權的主體)??涿兰~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這樣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學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所要實現的也正是這樣的教育理想。
二、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實施生本教育
根據生本教育的實質,我們知道在英語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在小組和團隊中完成共同的任務,使他們具有探究意識,能主動提出問題并合作解決問題。但問題的關鍵是教師要做哪些教學準備,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在課堂中達到這些效果呢?
1.教師的備課
生本理念中的“先學后教”將學生的“先學”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這就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為課堂教學奠基,怎樣能使學生對“先學”的內容產生興趣并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躍起來。那么我們教師的備課就不僅僅是備上課時要給學生呈現的詞匯語言點,而重點是備學生對于相關話題的興趣點在哪里,學生的語言文化提升點在哪里,預習的作業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認知;是否能夠為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使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參與,勤于討論,提出疑問,使課堂教學更輕松有效率,更具有創造力;是否能給學生自主學習提升的空間,使他們更有成就感,更加樂學。一句話,具有低入性、指導性、趣味性、開放性,能夠體現生本教育并能完成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目標。
2.教師的教學模式
現代課堂教學要體現出生本教育最主要的是選取合適的教學模式。眾所周知,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的“271”模式(課堂45分鐘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都體現了“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的生本理念。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如果老師沒有清晰、準確、合適的目標定位,沒有初步規劃板塊式或直線型的課堂流程,就會出現教師在課堂上變得無所事事,而學生也只是簡單交流,應付了事,基礎稍差的學生或者根本就是聊天去了,“課堂”變成了“市場”。所以當我們選擇“10+35”模式時,我們應清楚老師的這10分鐘應該怎么當好“導演”,而學生的35分鐘,教師需要思考哪些具有開放且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充分地探索與研究;課堂如何組織學生交流,以什么樣的方式交流;學生泛泛而談時,如何引領孩子深入;在環節轉移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引領學生轉移觸角與視線;當學生遭遇到困難時,如何撥開孩子眼中的迷霧,需要思考在什么時候以及以怎樣的方式提升學生思維包括思想上的認識。
現代課堂,教與學的模式都應該現代化,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能夠激發老師的靈感,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時下流行的選秀、脫口秀、辯論、游戲闖關等節目的形式都可以適當地借鑒過來運用到我們的課堂,同樣分組(可以自由組合,可以教師預先分好組),一些學生扮演學員,一些學生扮演考官,教師則可以是最終評判官??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機會去展示自己,有空間去發展自己,他們才會發現自己對這堂課的知識掌握情況,才會達到使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社會在發展,社會需求在時刻變化,現代教育應該與時俱進,高中英語教學不應完全為了“應試”而忽略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學習過程不是階段性的,而是終身性的,教師給予學生的應該是“漁”而不是“魚”。真正做到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完全體現生本教育,達到現代高效課堂標準,這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實驗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