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蘭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指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所以說,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必須注重語言表達的教學。
關鍵詞:傳話;學話;描述;介紹;說話
一、傳話
這種方式是把學生分成幾組,按順序排好,由教師說一句完整的話傳第一個同學,然后順次向后傳,偉到最后看哪組傳得好,意思不變。再由第一名同學自己說一句完整的話(在老師的指導下),按順序向后傳。看哪組同學傳得快、傳得好。在興趣中促進學生被動表達到主動表達,從而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二、學話
學話與傳話的區別在于“傳話”只是傳遞一句話,而學話則是學幾句連續的話,有具體的內容。教師應要求學生聽老師或家長說一個簡短的小故事,聽時要求認真,然后講給其他同學聽,看誰講得好。這樣能調動學生積極學話的熱情,并且教師在學生學話時要適當地給予鼓勵,這樣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強化的力量,獲得肯定的情緒體驗,激發鞏固學生學話的愿望和信心。
三、描述
學生在能夠學好一段話后,就會有自己說話的一種沖動。這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教師應抓住這個特點,滿足學生這種良好的沖動。老師是學生最熟悉的人了,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觀察的內容入手,描述一下老師的某一方面,比比誰描述的最好。通常一年級的孩子描述得不是很全面,教師應給予肯定,并對學生提高一點要求:回家把你的老師描述給家長聽。這就鍛煉了學生綜合描述的能力。學生描述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就為他們的興趣增添色彩,進行描述游戲“猜一猜”。由一名學生描述一下班級的某個學生,不要說出他的名字,讓其他同學猜。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介紹
描述是針對一個人,而介紹則是兩個以上的人,主要是訓練語言多種多樣化。可以通過向同學介紹你的親人或向家長介紹幾個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等形式來完成,這也是發展描述。
五、說話
兒童身心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地由低到高的過程,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思維特征也不同。一年級兒童還保存著大量幼兒階段的思維特征(具體形象性),因此,教師在訓練表達時,要從本階段的兒童特征和規律出發,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在學生的表達具有一定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想說、樂說。那么說什么,說的內容就在大自然中。它是說話材料的巨大寶庫。可以說風、云、雨、雪、電、太陽、月亮、星星……要說好一些自然現象不容易,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也就促使了學生主動查找資料、請教他人。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以上幾種表達的教學方式都是鍛煉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要要求學生書面表達。
總之,小學低年級必須注重口頭表達教學,因為只有從一年級開始訓練學生“以我口說我見”,才能達到高年級時“以我手寫我口”“以我口述我心”,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 吉林省公主嶺市黑林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