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采念
摘 要: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主,隨著新課改理念的逐步推進與深入,數學教師積極探索,逐步打破了以教材作為唯一教學資源的格局,“錯題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已成為教師的共識,如何有效利用錯題資源,首先必須正確看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充分挖掘錯題的資源價值,使之獲得再利用。錯誤也精彩,善待錯誤,變廢為寶,積極推進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成為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資源;有效利用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節。”小學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數學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能力也千差萬別,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難以避免。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學過程中,一味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不僅有違教育規律,而且極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壓力。長期以來,眾教師煞費苦心糾正學生的錯誤,但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甚至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對立。素質教育突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揮錯題資源的價值,從而促進教學相長。
一、產生錯題的原因淺析
1.審題失誤導致錯誤
審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第一步,也是確定解題思路的關鍵一環,受語文知識和閱讀能力水平的限制,許多小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難以準確完成文字轉換,在題意理解上容易產生偏差,出現解題錯誤。如“相遇問題”模塊教學中,在關于“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表述的理解上,多數學生反映一知半解,因而頻繁出錯。
2.思維定勢導致錯誤
根據教育心理學相關原理,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人的活動和思維產生著深遠影響,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的存在是一把雙刃劍,當周圍環境和問題不變時,借助思維定勢能夠幫助人們迅速解決問題,然而當問題情境發生變化,思維定勢極易造成錯誤。例:144是4的( )倍。這道題本身的難度系數并不高,但就學生作業的反饋情況來看,全班有45%的學生答案為576。調查發現,由于題目中有“倍”字,在定勢思維的影響下,學生想當然用了乘法運算,最終導致錯誤。
3.概念模糊導致錯誤
概念是進行數學學習的基本前提,也是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保證。概念模糊是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對概念把握不到位而出錯的情況比比皆是。以“方程”這一基本概念為例,教材中對其作出如下闡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學完該課之后,教師布置了幾道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判斷所列式子是否是方程。結果在式①:9m=63,式⑤:3x=0的判斷上,近一半學生出現錯誤。究其原因,部分學生認為式①中的m不是x,不是“未知數”,因而不是方程;式⑤等號右邊是0,0表示“無”,也就不是“等式”,不符合方程的條件,因而也不是方程。由此可見,由于數學概念模糊導致出錯的情況并不少見。
二、善待錯誤,發揮錯題的資源化作用
“錯題資源化”是新課改理念下一種全新的數學教學理論,就其本質來講,指的就是將學生的錯題作為數學教學的后繼資源,“將就錯誤”,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具體來講,為了切實提升錯題資源的有效性,充分發揮錯題的資源化作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收集錯題,建立錯題資源庫
對考試、作業、練習等教學過程中出現較為普遍、頻繁的典型錯題加以收集整理,特別是對關鍵知識點、易錯點的整理上,要求學生專門整理成冊,并對相關知識點加以強化理解、分析,及時查缺補漏,不僅能夠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而且能夠在“溫故”的同時“知新”,學會反思,重新構建知識點,建立系統的知識網絡,一道經典的錯題,遠比“題海”更有價值。錯題集中反映了數學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錯題資源庫的建立為師生提供了再度學習和探究的資源,也為教師優化、調整教學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2.交換批改,發現錯題、糾正錯題
實踐表明,學生之間交換作業、批改糾錯的教學方式效果十分顯著。以某次試卷測驗為例,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將試卷下發至學生手中(確保所有學生拿到的都不是自己的試卷),然后開始逐題講解,并對評分細則作出詳細說明,學生一邊聽、一邊批改他人試卷,在檢查同學錯題的同時反思自身問題,學到的知識往往印象深刻,同時還有機地將評卷工作與試卷講解統一起來,提高了教學效率,形成一種較為輕松自由的評卷氛圍,有助于學生養成關注錯題、嚴謹的學習習慣。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產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對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應給予尊重、理解和寬容,不斥責、挖苦學生。新型數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輕松、自由的學習樂園,只有教師從觀念上正確看待錯題,學生在課堂中才會沒有精神壓力、情緒飽滿,在寬松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
參考文獻:
王雪.基于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式的數學錯題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 重慶市璧山縣金劍小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