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玲
摘 要:語文教學圍繞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和提高人文素養而有效地進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閱讀是內化和吸收,是對語言的理解,是基礎。寫作是表達和交流,是語言的表述,是發展。讀與寫的結合,就是學與用的結合。在教學中努力做到,讀寫有序,讀寫融為一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讀的教學過程之中,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閱讀教學中,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
關鍵詞:讀寫結合;語文教學;模仿式;想象式;理解式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由此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閱讀可以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表達形式和藝術感染力,寫作是把了解的內容、懂得的道理、明白的規律及思考的問題,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開發利用教材,有效挖掘文本中的習作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習作實踐,在閱讀中發展習作,在習作中促進對閱讀的深化理解,實現兩者的雙贏十分必要。
語文教學圍繞以語言訓練為中心,有效地進行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和提高人文素養。閱讀是內化和吸收,是對語言的理解,是基礎。寫作是表達和交流,是語言的表述,是發展。讀與寫的結合,就是學與用的結合。理解與運用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讀和寫是課文評價不變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讀寫有序,讀寫融為一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讀的教學過程之中,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我們要善于捕捉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地方,并用文字表達出來,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更能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以下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實踐的粗淺體會。
一、依葫蘆畫瓢,模仿式練筆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咀嚼”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指導仿寫作文是小學生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這樣的仿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感積淀下,“依葫蘆畫瓢”操練語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片段的描寫,是作文的一個重點,可以從仿筆起步。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片段用了特殊句式,學生完全可以仿寫。如:《火燒云》一文,用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還有……”的句式,贊美火燒云顏色的變化,可要求學生去讀讀寫火燒云形狀的變化句子,而后進行仿寫。
有學生是這樣仿寫的: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像飛翔的小鳥,一會兒像活潑的小貓,一會兒仿佛奔馳的駿馬,一會兒仿佛威武的獅子、盛開的花朵、游動的小魚、叫鳴的公雞,這些形狀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形狀。
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練筆。像上面提到的句式在教材中還有很多,如:“有的……有的……還有的……”“假如……假如……假如……”“好像……好像……還好像……”等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文內容,向生活實踐延伸找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版塊,通過學習將課文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激發學生回憶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如:在教學《兒童詩兩首》這篇課文時,我發現文中的兩首詩都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語言也通俗易懂,在讓學生充分朗讀感悟后,讓學生仿造課文寫寫,效果非常好,以下是其中一篇:
我想
我想把鼻子
放在充滿花香的花園。
春天,桃花盛開,
夏天,荷花怒放。
秋天,菊花爭艷,
冬天,梅花綻放。
我聞啊聞——
那花香時時刻刻都聞得到。
我想把耳朵
安在大自然中。
傾聽百靈鳥的歌聲,
傾聽動物的竊竊私語!
我聽啊聽——
大自然的聲音在我耳邊回蕩。
我想……
再如:《童年的發現》,文中有一段“夢中飛行”寫得相當漂亮:“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我對飛行是那樣迷戀,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就能離開地面飛向空中。后來,我甚至學會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清澈的湖面上盤旋。我的身體是那樣輕盈,可以隨心所欲,運轉自如,憑著雙臂和雙腿彈動,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在教學之后,我引導學生以《我做了一個神奇的夢》為題進行小練筆,夢境對學生來說簡直太熟悉了,有學生在夢中把自己想象成拯救人類的地球衛士;也有學生寫到月宮游玩,嫦娥姐姐送我一朵能治百病的七色花;還有學生寫下: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人間天堂,世外桃源……孩子們正處在多夢的金色歲月,抓住這個“讀寫結合點”,學生不僅有話說,有東西寫,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借鑒作者的手法,去再現他們自己的快樂之夢。
二、拓展思維,想象式練筆
很多課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處,依托課文找準訓練點,從而創設情境,如此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課堂練筆,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解決學生練筆時“無米之炊”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如:《黃山奇山》最后對“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奇石只是一句帶過,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去把景物寫具體,甚至還可以自己想象形狀,取名并寫具體。又如《女媧補天》是一篇神話故事,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力。課文中女媧找五彩石部分,只寫到了女媧忙了幾天幾夜,而沒有寫女媧是怎樣找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神話故事的特點發揮自己奇特的想象,寫幾句話:“女媧會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樣找的?”有的學生寫:“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媧邊走邊用手摸著每一塊石頭,細細地分辨著。她走遍了每一個山洞,終于在最后一個山洞里找到了白顏色的石頭”;有的學生寫:“女媧走了很多地方,一塊五彩石也沒有找到。她氣喘吁吁地來到懸崖邊,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塊黃顏色的石頭。她高興極了,就小心翼翼地走過去拿了。”學生在想象小練筆中體會到了女媧補天的艱難,心目中的女媧形象更豐滿更高大了,同時他們的靈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此外,把《秋思》《清平樂·村居》《伯牙絕弦》等古詩詞和古文,通過想象改寫成具體生動的現代故事。
三、交融情感,理解式練筆
語文課程資源就像一座豐富而亟待開發的“寶庫”,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我們教師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做個有心人,去努力開發,就能時時處處利用它來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以“情”來觀照文本,尋找出為深化文本“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課文中,有不少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的精當講解,學生的熟讀體會,都會使學生與課文的作者和課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受到感染。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的意境之中,有許多話要說,正是練筆的好時機。把“點”選擇好了,訓練到位了,便有可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神效。
如:《白楊》一課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是全文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學生經過朗讀體會,對這句話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可安排這樣的課堂練筆:當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楊樹身邊,有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請同學們以爸爸的口吻寫一段話,寫出自己當時的內心活動。學生們有的借白楊樹抒發了“自己(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情懷;有的由小樹的成長聯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長,并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通過交流、評議,學生對“爸爸”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不用說,對最后一句話及至全文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有許多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的方向發揮想象,對文本進行延伸。學生的靈性就會在這樣的想象小練筆里飛揚起來,恰到好處的課堂練筆同樣可以進行內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
再如,《老人與海鷗》一文,在教學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這部分內容時,設計這樣一個小練筆: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只海鷗,面對著老人的遺像,你想說些什么?因為這是課堂情感的升華,伴隨著略帶傷感的音樂,孩子們寫得非常精彩。
“爸爸,您走好!您放心,我們會好好活下去的。我們一定會記住您,齊心協力,努力生活下去!”
“爸爸,再見!以前您為了我們省吃儉用,到了天堂,別再這樣虐待自己了。要知道,我們是多么心疼啊!您放心,我們一定會過得很好!”
“爸爸,雖然您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照顧我們了,但是,您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永遠懷念您!我們依然會天天陪伴在您身邊的,您永遠不會孤單。”
在新課程“體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個性化”“自主學習”等理念的倡導下,“讀”和“寫”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重要的教學方式。“讀寫結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語文課程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本資源取之不盡,只要從學生、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好課程資源,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發掘文本,那么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選擇語文課程的內容,都將會開辟出一方新的練筆天地,讓我們“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參考文獻:
李楠.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策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團)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