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鑫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三點體會:一是文言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廢;二是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誦讀;三是文言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有深厚的學養。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工具性;人文性;重視誦讀
物理學家楊振寧,其父讓他從小就背誦了很多古文,他說這讓他受益終生。文言文文字典雅、簡潔、生動的特點對漢語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由于文言文表達凝練,迫使你認真思考,在思考時,便會想得廣、想得深了。這無形中提高了人的思維能力。現在流傳下來的文言文是沉淀了幾百年的,經過大浪淘沙,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文學上都極有價值。
但文言文中學生學起來肯定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在教學中讓學生產生興趣。我的思考是,教學文言文要擺正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系,黃厚江老師說“文言、文學、文化”三者不可偏廢,“文言”是基礎,沒有工具性就談不上“文學”與“文化”,但講工具性要掌握好“度”。但是我們也不認可不扎扎實實教文言文,而是通過多媒體眼花繚亂地展示圖片,離題萬里大談特談課外知識,這也是誤解了語文的人文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廢,因文而異,比例要拿捏準。萬不可把語文課上成枯燥的語法課,時間一長,學生便排斥文言文,而且我們并不是在培養語文專家。我們講古人的思想,文章的感情,古人文章的寫法,學生聽明白了,也對理解“文言”有大的幫助,比如,《侍坐》一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像一幅畫面。有人這樣神譯:“二月二,三月三,換上新縫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同到南河洗個澡,洗罷澡,乘乘涼,回來唱段山坡羊。”生動地譯出了孔門弟子的神采。學生學習文言文,應該是“痛并快樂著”,但減少痛苦并不等于沒有痛苦。痛苦是學習文言文所要付出的必要腦力、努力、注意、記憶、理解、訓練,這個過程不能減,減少了對其成長不利,一味輕松不一定是好事。
蘇教版必修三第三專題是“尋覓文言的津梁”,點出了學習文言文的兩點不易之法:因聲求氣和仔細理會。誦讀、吟誦是古人學習的不二法門。誦讀對于學習文言文很有好處,第一,熟讀成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第二,背下來以后,可以反復咀嚼,深入理解;第三,沉淀下來變成自己的東西,以后說話寫文章都用得上。誦讀是要成誦上口,把文章讀得爛熟,把理解與聲音的表現自然結合在一起。文言文的誦讀甚至比背誦還重要,誦讀是文言語感培養的唯一途徑,只要能成誦,文言的語言結構、語詞狀態就會在誦讀者的感覺里形成記憶,語言學習不是靠對語言的條分縷析,誦讀才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和規律。在中小學階段,強調大量誦讀對語感的培養進而對語言的學習都很有益處,如果學生能把25篇左右的文言文熟讀成誦,他的基礎就較為扎實了。學習語文,你的感覺中要活躍著豐富的詞匯,讀寫才有一定的感覺和基礎。讓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讀一篇學過的文言文,他總是讀得磕磕巴巴,這說明那種句式語匯在他的感覺中不存在。
文言文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非常高。語文教師就怕知識面窄,必須有深厚的學養,文言文才會教得好(其他文體也一樣),要學生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要掌握,我們不要求學生有多么系統的語言學知識,但教師得有。教師要使人昭昭,自己便不能昏昏。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習,得對自己所教的東西有深刻獨到的體會,方能答疑。上海的沈仲蘅先生和江蘇的陸精康先生都是學者型的教師。除自己的學養之外,文言文要教出文學、文化味來,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用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訓字——每個字是什么意思,都能講得出來。
貫句——每句話該怎么講,都能干凈利落地告訴學生。
尋脈——找出文章脈絡,文章是如何組織的,怎樣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
會旨——文章說的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要說明什么問題。
這些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做到就難了,得做許多準備,語文教師是個責任重大的職業,弄不好要誤人子弟的,所以一點也不能馬虎,不能偷懶。文言文教學還必須站在今天的高度,而不是鉆故紙堆,這樣才能把文言文教好。
(作者單位 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