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 楊妮
【摘要】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存款保險制度體系成為即將面對的攻堅環節。本文在我國不斷變遷的金融市場環境和制度約束下分析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并構建銀行潛在利潤影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論表明,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我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體系的穩定,但短期內會對部分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在盈利水平、資產結構以及外部聲譽等方面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存款保險 風險 商業銀行 金融穩定
一、引言
近2年,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僅剩存款利率管制放開這一步之遙。根據國際經驗,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完全競爭金融環境會帶來金融機構倒閉等一系列問題,存款保險制度成為保護普通金融客戶、利率市場化全面完成的前提條件。2013年來,我國官方機構在多個場合反復提及存款保險制度,中國版存款保險制度體系建立將正式啟動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縱觀國際上現代金融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大多已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并藉此為本國的金融市場穩定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促進作用。該制度具有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存款人權益、為商業銀行增信等諸多優勢,也存在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難以回避的先天劣勢。更重要的是,新時期下,銀行業將受到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新資本管理辦法實施等新環境的影響和挑戰。在我國不斷變遷的金融市場環境和制度約束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是否會有其他影響,如何作用于對銀行業的短期、長期發展,這應當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焦點。
二、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業發展影響研究
(一)銀行體系系統穩定性有效增加
存款保險制度最為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夠建立起保護中小存款者存款安全的風險保障機制,并能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社會在金融危機中的新興,防范金融風險。其制度越完善和科學,其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正向作用也越大。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以及“雙率”的開放,我們判斷國家將會逐漸以市場行為去代替行政行為。利率市場化推進期間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在所難免,強制性的行政干預并不適應金融市場化要求。存款保險制度將能夠為行政手段和司法破產之間形成有效銜接,達到增強我國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體系的整體穩定性。
(二)行業道德風險無實質性變化
存款保險所引發的道德風險會誘使銀行偏好高風險業務、減低存款人自我保護激勵并增加監管機構對瀕臨破產銀行繼續經營的容忍度,因此往往是各國在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上的最大顧慮(如香港曾因此在2003年被迫放棄“存款保障計劃”并推遲了其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時間)。但在我國,該風險的負面影響程度將十分有限。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本質上是將原有的隱性的國家兜底的非正式制度公開化、制度化,對存款的救助范圍反而會變小。根據學者實證研究,基于隱性存款保險基礎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安排能夠發揮顯著正向作用,道德風險并無明顯變化。因此我國的銀行業風險更多的來自于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微觀機構個體利益驅逐導向影響,而并不會由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而發生顯著變化。
(三)對中小銀行負面沖擊相對較大
隨著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特別是在實施差別保險費率的情況下,不同類型、風險偏好的銀行將會逐漸呈現差異化的經營環境,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趨勢下這一特征將更為明顯。由此中小銀行將會在財務壓力、流動性風險、存款增加速度等方面受到比大型國有銀行更大的沖擊。
1.財務壓力有所增加。國際上存款保險制度設計安排多根據商業銀行差異化程度采取差別化保險費率,避免單一費率產生的不公平競爭環境。如果我國采取簡單分類的差別保險費率,地位偏弱的區域銀行將承受更高的存款保險費用支出;如采取風險評級的精準風險衡量測算法時,部分經營管理能力較弱的銀行將會感受到更大的財務壓力。
2.存在存款轉移可能性。存款保險制度中對于存款保險都會存在一個限額,以往文獻中通過對國際經驗的比較分析,普遍認為我國可能的存款限額為20~50萬之間。因此在一家銀行擁有限額以上存款的客戶為保護存款的安全,有可能將存款分散到不同銀行,進而造成存款搬家。此時大型商業銀行相對于中小銀行給儲戶的安全性更強,也更容易成為存款流入方。考慮到我國絕大部分的存款賬戶金額都在50萬元限額之下,而企業存款為增大存款保險覆蓋范圍而進行賬戶變動的機會成本過大,本文預計出現大面積的存款轉移可能性較小。但如出現存款保險實行根據銀行風險程度進行費率劃分且對外公布的情況,不排除經營狀況差、風險程度高的部分銀行出現恐慌性的存款外逃現象。
3.銀行資金流動性要求提高。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資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以美國為例,一旦參保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在指標上持續低于某個臨界值,FDIC將會直接采取接管措施,從技術層面迫使銀行破產重組。因此,存款保險制度之后對商業銀行,特別是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銀行自身償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身資本金能否承擔相應債務成為影響商業銀行信譽的重要方面。如銀行對短期負債配長期資產采取較高錯配容忍度,一旦存款增速放慢,資產流動性管理難度將會明顯加大。
4.不同類型銀行之間存款利差將有所擴大。在我國,銀行都由政府背書,銀行存款受到政府保障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實施限額存款保險制度下,銀行將承擔原來由國家統一兜底的信用風險,不同銀行之間的信用風險也將出現差異。大型國有銀行擁有“大而不能倒”的地位,其信用風險基本為零,與實行隱性存款保險時沒有差異。中小銀行的信用風險則較隱性存款保險時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由此為防止可能出現的存款流失,中小銀行將不得不通過適當提高存款利率以彌補在信用風險上的差異。隨著利潤市場化推進,這種存款利率的差異將會進一步加大。
三、銀行利潤影響模型構建
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最為直接的影響在于銀行需要根據制度的安排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保費進行繳納,這將直接增加銀行的經營支出,進而影響銀行利潤。本部分根據已有文獻對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可能設計安排的判斷建立銀行利潤影響模型,進而分析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該模型的各項參數指標設計如表1所示。另外考慮到銀行的存款余額和凈利潤高度正相關變動,出于簡化考慮本模型采用的是靜態分析法,并未考慮各家銀行每年存款余額、營業收入以及利潤的增長幅度。同時本模型對各家銀行的被保險存款占比統一采用的平均比例,未考慮各家銀行存款結構的差異性。
表1 模型靜態數據、制度要素及未來變動趨勢假設
根據上表的假設前提,本研究銀行業潛在利潤模型估算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發現,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對銀行的利潤影響相對有限。其中在開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前期(即保險基金未達到目標規模之前,預計將持續5~8年時間),樣本銀行的成本收入比每年將提升0.7個百分點,對年凈利潤的影響為1.73%。在保險基金達到目標規模之后,樣本銀行的成本收入比每年將提升個0.12百分點,對年凈利潤的影響為0.3%。特別的,對于不同類型的銀行,由于采用了差異化費率,其利潤影響各有不同。整體而言,同期大型銀行的凈利潤影響僅有1.52個百分點,而城市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影響程度達到3.06個百分點。但整體上相對于銀行業二位數以上的凈利潤增加速度,存款保險制度帶來的凈利潤影響微乎其微。
表2 存款保險制度下銀行潛在利潤影響模型
四、結論及對策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行業系統性安排,對所有吸收存款金融機構一視同仁。但在具體影響上,不同性質、規模和經營水平的銀行呈現差異化特征。中小型銀行受到的負面沖擊相對較大,但如能沉著應對尋找契機,不免也能化危機為機遇實現彎道超車。
(一)評估潛在負面沖擊,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中小銀行的不利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險費用的繳納產生額外的運營成本,擠壓中小銀行盈利空間。影響程度取決于保險費率的設置以及中小銀行客戶結構,整體上影響應相對有限。二是負債業務拓展難度加大。相比于實際成本增加,類似“國有銀行更放心”的客戶認知對中小銀行業務影響更為深遠。為防止可能出現的存款流失,中小銀行可能需要額外提高存款利率價格形成聲譽溢價以彌補在信用風險上的差異。
(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實現軟硬實力同步提升
無論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初期采用何種保險費率,其未來理論形態仍是基于風險評級的差別費率。利率市場化下的資產定價能力的建立同樣需要良好的風險評估體系作為內部支持。因此,中小銀行應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在資產質量、內部管理、流動性安排等方面達到同類銀行先進水平。由此可以帶來兩個好處,一是提高存款保險制下度風險評級等級,為中小銀行降低存款保險費率成本壓力提供支持;二是通過良好風險評級的對外公示展現中小銀行的外部評價,提高中小銀行美譽度。
(三)加大宣傳資源投入,充分展現中小銀行形象
顯性限額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迫使商業銀行承擔原來由國家統一兜底的信用風險,不同類型銀行對存款吸引強度呈現差異化顯現。一方面,中小銀行作為難以和歷史悠久聲譽遠揚的大型國有銀行相提并論,天然受到存款客戶風險規避理念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國內大數中小銀行立足自身特點已在業內獲得良好口碑,在特定業務和產品上擁有國有銀行尚不具備的比較優勢。中小銀行應在繼續做大做好現有產品特色和服務的基礎上加大對宣傳的支持力度和資源投入,開展以品牌宣傳為核心,以產品與服務整合營銷為重點的營銷宣傳,在行業洗牌過程中獲取競爭優勢。
(四)重視次優客戶,發揮長尾效應優勢
存款產品并不具備高風險匹配高收益的屬性,存款保險額度上限的設置可能會導致部分客戶減少在中小銀行單一銀行賬戶的存款金額,尋求風險分散。對此中小銀行在穩定存款客戶的基礎上更應拓展營銷,利用互聯網金融發展契機降低運營成本,擴大零散小額存款客戶群體,運用長尾理論獲取新利潤增長點。
注釋
?譹?訛根據人民銀行2007年對全國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賬戶結構調查顯示,50萬元以下存款賬戶數量占比為99.7%,存款金額占比為46.08%。考慮到我國存款結構的穩定性和自然增長屬性,本處以47%作為測算數據。
作者簡介:楊躍(1984-),男,湖北武漢人,管理學博士,現就職于浙商銀行發展研究部,研究方向為銀行業務創新、互聯網金融;楊妮(1988-),女,湖北咸寧人,財政學學士,現就職于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研究方向為資產管理、企業融資工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