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
【摘要】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從2004年開始歷經10年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由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尤其是2013年以來余額寶等“寶寶軍團”的迅速崛起與擴張,造成商業銀行存款數額下降,商業銀行為了保持存款的穩定性,大力發展銀行理財產品。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的同時負面問題也隨之產生,加大了貨幣信貸政策實施難度,如何規范理財業務發展成為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顯示問題。
【關鍵詞】銀行理財業務 問題 建議
2004年2月國內第一款理財產品——陽光理財外幣A計劃由中國光大銀行發行,開啟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漫漫征程,歷經10年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由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理財業務的發展分流了商業銀行部分存款,商業銀行為了保持存款的穩定性,大力發展銀行理財產品。截止2014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1.53萬款,募集資金規模已達9.95萬億元,環比分別增長11%和2.6%,理財產品已成為連接居民儲蓄與實體經濟融資、資本市場運作的重要紐帶。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存款市場的波動,弱化和干擾了信貸政策執行效果,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金融穩定面臨潛在挑戰。
一、銀行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產生的影響及風險
目前,隨著存款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各銀行出現了大幅提高理財產品收益、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等現象。這將引發存款在銀行間頻繁、大規模轉移,干擾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進而對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貨幣供應量以及銀行體系流動性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弱化了信貸政策調控效果
一方面商業銀行發售理財產品把客戶投資理財資金變成資金類金融資產或者表外資產,繞開表內金融項目統計,就目前而言,貨幣政策工具未將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其相應投資行為納入其中,使得本應該屬于儲蓄存款的資金項目游離于實際監測范圍之外,游離于政策調控之外;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吸引公眾將儲蓄存款轉化為理財資金,然后轉化為銀行中間業務,目前人民銀行統計制度只要求將理財產品中的結構性存款計入一般性存款統計,其他類理財資金不受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約束,理財產品的發行縮小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再加上我國存款準備金是以旬末存款余額為計提基礎,月末、旬末日一般為存款余額高峰期,不能準確地反映存款類金融機構當月、當旬存款真實情況,進一步弱化了穩健貨幣政策收縮市場流動性的調控目標和效果。
(二)減少了社會貨幣供應量
理財產品一般有一段時間募集期,這期間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從居民的儲蓄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理財產品計息日起活期存款則轉化為投資基金,導致銀行存款減少,理財產品兌付時這部分資金又轉化為活期存款。從貨幣流動性層次來看,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減少了銀行的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銀行的活期存款規模出現大幅波動。根據貨幣供應量M1=現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依據這樣統計,理財產品的發行減少了M2,同時加大了對M1的監測難度。
(三)變相高息攬儲導致銀行間競爭加劇
目前,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考核有存貸比考核指標,商業銀行上級部門有月末、季末時點數考核,在目前流動性趨緊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出于對存款資源的依賴和競爭,各家銀行不斷發售銀行理財產品或者提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等方式吸引客戶資金,在理財產品募集期內吸收資金暫時成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同時,消費者對于銀行理財的選擇也是經過多種篩選,選擇收益相對較高的銀行進行投資,各種博弈導致了銀行加大對存款資源的爭奪。
(四)概念認識偏差導致風險認識不足,易引發信用危險
目前,居民對于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認識不足,對銀行宣傳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概念認識存在偏差,將預期年化收益率簡單認為是存款保證利率。同時,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片面夸大收益,刻意回避市場風險,再加上理財產品協議內容過于繁雜,消費者不了解也不系統查看風險提示,客戶評估問卷調查形式大于實質。另外,由于理財產品收益受政策、市場、投資理財團隊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影響,理財產品收益可能和協議收益存在差距,甚至會出現本金損失的可能,銀行信用面臨嚴峻考驗,進而引發群體擠兌風潮,危及金融穩定。
二、相關建議和對策
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產生的影響和潛在風險,各方應加大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科學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存貸款沖時點沖動,促進商業銀行考核的科學性、有效性;銀行正確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同時消費者提高自身風險防范和抗壓能力。
(一)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科學引導市場預期
利率市場化對于銀行公平競爭,促進改革意義重大。一是利率市場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改革效果。目前雖然貸款利率上限已經放開,但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管制,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差異不大,無法主動有效推進資產負債管理,而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才能從根本上培育競爭性銀行體系。二有利于實現吸收存款競爭的公開化和透明化。許多銀行通過送金條、送消費卡和提供高收益率理財產品等形式變相吸存,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是順應市場競爭的合理選擇。三是有利于改進市場利率體系,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由于存款與固定收益產品之間有一定的替代性,存款上限管制會間接扭曲固定收益市場的收益率曲線,讓固定收益市場的定價難以反映準確真實的市場供求和發債主體的風險,影響利率衍生產品市場、債市的發展。要通過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二)科學制定商業銀行考核管理辦法,避免存貸款沖時點沖動
目前,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總行對銀行存貸款監管考核主要有存貸比限制、月末季末余額考核,這就造成了銀行沖時點的強烈沖動,導致了商業銀行為爭奪存款資源大力發售理財產品,造成了銀行之間流動性頻繁波動,加劇了市場競爭,增加了監管難度。相關部門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管考核辦法,遵循市場規律和利率導向作用,參考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外主要央行采取存款準備金計提考核機制,要求將日平均存款余額、旬平均存款余額監管考核指標納入日常監管考核之中,降低銀行存款沖時點沖動。
(三)加強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禁止高息攬儲行為
監管層應進一步規范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展,在理財產品的研發設計、投資管理、產品運作、風險防控等方面加強監管,同時制定相應的監管辦法和規章,在制度層面保證銀行理財業務有法可依,推動理財產品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禁止商業銀行利用理財產品高息攬儲行為,嚴格規范銀行發售銀行理財產品行為,要加強對“不得通過發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制度貫徹的檢查力度,培育和規范健康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
(四)強化理財產品風險管理,全面準確宣傳理財產品
商業銀行要完善理財產品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在研發、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開展對成本、定價、收益、風險等要素的評估測算,保證理財產品質量,確保理財產品兌付平穩,避免由于到期兌付不清引發的群體事件。各銀行要加大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全面宣傳,做好概念解讀工作,避免概念模糊造成的信用摩擦,準確把握宣傳的內容和形式,確保宣傳內容真實、客觀,不能隨意夸大市場收益而降低或者隱藏風險因素,在宣傳高收益的同時,明確高風險市場因素的存在,充分做好風險提示工作,維護金融穩定。
參考文獻
[1]唐欣語.董曉亮.《完善銀行表外業務運作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4年第11期.
[2]應堅.陸海鵬.《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亟需有效規范監管》[J].金融博覽,2014年第5期.
[3]朱琳.《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風險問題探析》[J].甘肅金融,2014年第4期.
[4]桌尚進.《理財產品搜索比價:給消費者帶來方便快捷》[N].金融時報,2014年6月18日.
[5]杜冰.《銀行理財市場能否處變不驚》[N].金融時報,201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