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推進,國內利率改革步入關鍵階段,利率市場化使得市場競爭加速升級,傳統商業銀行高耗低效的經營模式無法適應市場自由化的快速發展,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益來源的盈利模式受到嚴重沖擊,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各種利率風險,提出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一、利率市場化與利率風險
198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拉開帷幕,銀行間拆借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決定,至2013年我國已全面放開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上限升至基準利率的110%,利率市場化的根本在于由金融交易主體根據市場供求情況自發調節利率期限結構和數量結構,扭轉由貨幣管理當局決定和抑制利率形成和利率管理失真傳導現象,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利率的自由波動加劇了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故利率風險應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進一步重點關注的風險之一。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影響分析
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由粗放向集約化轉變、強化了銀行自身的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于銀行根據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目標合理安排和從事經營活動;然而伴隨市場利率化的不斷深入,利率市場化必然帶來高頻高幅的利率變動,故利率風險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新時期需要關注的重要風險之一。
(一)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
1.過渡期利率風險。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起步較晚,管理意識淡薄且缺乏實質性管理經驗,管理重心多集中于信用風險方面,故面對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放開,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無法快速適應金融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無法采取免疫性、進取型策略從利率波動的預期中獲利,長期利率管制政策的結果導致市場利率普遍較低,一旦利率管制放開,市場利率不可避免呈現上升趨勢,放眼國際利率發展趨勢,薩奇(1996)在分析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變動關系中指出:在實行利率自由化的國家中,70%國家的利率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浮,銀行通過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貸款利率來增強同業競爭力,存貸利差收窄的直接后果將導致銀行盈利水平下降。
2.永久性利率風險。如果說過渡期利率風險源于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市場化環境的不適應,永久性風險則是所有商業銀行都必須要面對的長期性、系統性風險。結合巴塞爾委員會細則和當前國內銀行發展現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主要有重新定價風險、隱含期權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信用風險。
利率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市場定價機制失靈,使商業銀行面臨重新定價風險,它源于銀行資產和負債重新定價時間的不匹配,該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風險。隱含期權風險是指客戶在行使期權時,由于選擇意愿的改變而給銀行帶來風險的可能性。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利率政策,客戶可自由選擇提前支取存款和償還貸款,當利率上升(下降)時,客戶從銀行支取存款選擇在更高利率時存入,或提前歸還貸款選擇在更低利率時借出,以減少利息支出,加之金融產品創新的層出不窮,賦予了客戶更多的產品業務選擇權。收益率曲線風險又稱利率期限結構變化曲線,伴隨經濟周期的不斷變化,收益率曲線會呈現不同的形狀;近年來,我國債券收益率曲線呈現扁平化發展態勢,即長短期債券的風險溢價逐漸減少,說明暗含的利率風險越來越大。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商業銀行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源的同時必然引起資金成本的上升,為了保持盈利,采取擴大信貸的方式來提高利息收益,一定程度上會引起信貸膨脹,不良貸款數額的增加;同時,中小企業作為信貸市場的主要對象,普遍存在財務報表不真實公允披露等問題,而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評估和計量模型等方面的應用還存在很大不足,加大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程度實證分析
1.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析。為進一步探討銀行盈利模式受利率變動的影響程度,筆者選取2009~2013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的占比情況作為研究指標,經分析可知: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在70%左右,說明利息收入依舊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其中浦發銀行最高時達到90%,為5家銀行之首;股份制銀行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于國有大型銀行,平均比國有銀行高出10%左右,然而在美國等同等規模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有40%~55%的比例,說明我國商業銀行對凈利息收入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業務范圍狹窄,銀行總體收益的利率敏感性較強,故當利率發生大幅波動時,以存貸利差為主要經營來源的傳統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將受到一定沖擊。
表1 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比
資料來源:各商業銀行2013年年報。
2.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為衡量利率變化對凈利息收入的影響程度,筆者選取利率敏感性缺口計量模型對利率風險進行度量,該計量模型應用的理論基礎在于資產、負債均對利率的敏感性有所反應,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之間產生的缺口頭寸反映出利率敏感性風險的大小,當缺口為零時,即實現利率風險免疫,利率變動不會對凈利息收益產生影響。
從表2分析可知:除民生銀行在3個月內利率敏感性缺口為正,表現為資產敏感性,其他商業銀行利率敏感性皆表現為敏感性負債,以后期限內,除民生銀行、中國銀行在1~5年間敏感性缺口為負數,其他均為正數,表現為資產敏感性;各商業銀行各期限內的缺口頭寸絕對值數均較大,意味著面臨較高的利率風險;近年來,居民儲蓄選擇傾向短期化,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不斷增加,銀行資產長期化與負債短期化現象日益嚴重,導致商業銀行出現資產流動性下降,負債流動性上升的局面;在這種狀況下,若利率發生上調,則會對商業銀行主營收入造成一定沖擊。
表2 商業銀行2013年利率重定價缺口分析
資料來源:各商業銀行2013年年報。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利率風險的管理策略
(一)鼓勵引導金融創新,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
1.我國商業銀行應創新利率風險監管和內控機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保證商業銀行具備適當的資本充足率,對利率敏感性缺口進行風險管理,依據監管和激勵相輔相成的發展原則,創新利率監管機制,對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監管盲區、系統性風險等市場行為進行及時干預管理。完善利率風險內控機制,開發表內表外業務頭寸相關聯的風險計量模型,在科學計量分析重新定價、基準風險、隱含期權等利率風險的基礎上,嚴格把控總行和各下屬部門機構的風險額度,實現商業銀行金融體系健康發展。
2.金融工具創新為規避利率風險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依托,效果最為顯著的當為金融衍生品的運用,主要包括遠期利率協議、利率互換、利率期貨和利率期權。其中,遠期利率協議作為一種完全信用化的金融工具,規避了本金流動性問題,不需通過表內調整就可實現對資產和負債的保值,是進行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預計利率發生波動時,商業銀行可按照協議利率進行籌資(投資),實現降低籌資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息收益的目的,商業銀行放棄了利率下降時獲得的收益,但同時也規避了利率上升時帶來的風險,所以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利率風險有效對沖機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利率風險敞口進行套期保值管理,使商業銀行能更好地進行資產負債管理,規避利率風險。
3.推廣以中間業務為重點的金融業務創新。同國外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范圍窄、品種少,收益占比低,主要以一般代理業務為主,應充分借鑒國際業務發展經驗,借助現有客戶群推動中間業務整合創新,加快業務結構轉型,拓寬業務領域,提高投行、資金托管、間接銀團等新型業務收益占比,打破單一存貸利差的收益路徑,加大資產、負債與中間業務捆綁營銷力度,謀求新的盈利增長點,防范經營風險。
(二)完善金融體系定價機制,提高市場定價能力
1.為防范利率風險,商業銀行應以市場為價格導向,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率定價體系。首先,總行應結合自身資產負債狀況制定適合本行發展的基準利率水平,實行分級授權的管理模式,根據各下屬分支機構同業競爭程度、結構規模、利潤訴求以及資金水平情況,授予分支機構不同程度的定價浮動權,有利于各級銀行機構逐步建立起適合當地市場金融體系發展的利率水平;其次,建立新的利率定價模型和決策系統,結合以往客戶信貸關系的經驗數據,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控制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最后,針對我國銀行存在的產品定價政策不規范、定價方法不合理、定價組織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建立科學先進的產品定價策略。
2.穩步推進FTP(內部轉移價格),通過內部資金利率進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以合理的資金經營成本和風險計量為基礎,降低各銀行分支機構資金獲取與使用頭寸的差額,通過全額有償轉移資金構建集矩陣式資金管理體制、績效管理體制和風險管理體制于一體的科學評價體系,指導產品科學定價,有效規避銀行中現存的報價混亂、定價不準等問題。
(三)完善國債市場,構造收益率曲線
1.基于國債利率結構合理且流動性強的特點,國際上多采用國債利率作為市場的基準利率,因此進一步完善我國國債市場,對規避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具有必要性。首先,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債市場,打破國債市場的分割局面,增加跨市場套利交易投資的機會,促進債券市場交易的流動性;其次,促進國債品種多元化,大力發行以短期和超長期為主的國債品種,合理配比國債期限結構,使收益率曲線變動趨于合理化,形成市場基準利率,發揮財政金融定價功能;最后,推進我國國債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大國內發行債券對外開放程度,通過先限量后開放的方式,允許海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債券交易買賣。
2.科學構造及預測金融市場利率期限結構,培養基準收益率曲線。將理論與經驗法相結合,運用CIR、Bootstrapping過程以及三次方樣條等函數模型來科學構建利率期限結構,進行利率預測,準確把握利率波動方向和幅度,有利于商業銀行積極調整匹配表內項目,保持有利的風險敞口,并對表外產品價格進行合理估計;根據套利定價和一般均衡理論,利用當前利率期限結構,結合各經濟因素變化趨勢,推測未來利率走勢,有效控制利率風險。
(四)合理配比存貸款結構,提高銀行收益水平
1.商業銀行應遵循成本效益理念,大力推廣低成本的短期活期存款,控制成本較高的同業存款量度,避免過高的付息成本,保證存款規模與利息成本協調均衡;確定合理存款比例以確保存款穩定性,將企業存款與存貸制度相掛鉤,通過實施良好的信貸服務、開發新型儲種業務和推廣儲蓄宣傳工作,激發廣大客戶吸儲積極性,形成銀行穩定忠誠的客戶源,通過優化存款結構,擴大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范圍。
2.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旺盛的境況,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放開中小企業貸款比重,通過利率的差別化定價,提高收益較高的優質中小企業貸款市場份額,與之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提高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息收益;同時,為謀求新的貸款業務增長點,開發個人住房及消費貸款業務,增加設定浮動利率區間和固定貸款利率,豐富貸款利率品種,有利于商業銀行根據利率波動幅度調整利率風險敞口;最后,為避免不良貸款帶來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應提高信貸資產質量,規避高風險業務,嚴格貸款審批權限,綜合分析評估客戶償債能力和信用評級,核定授貸額度,化解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分析[J].中國金融,2005,08:49-51.
[2]田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J].銀行家,2013,10:55-57.
[3]楊耀峰.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創新思路[J].武漢金融,2001,03:44-46.
[4]王在全.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的挑戰與對策[J].新金融,2013,11:28-31.
[5]王穎千,王青,劉薪屹.利率市場化趨勢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思考[J].新金融,2010,02:48-50.
[6]樊勝.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D].西南財經大學,2007.
[7]徐秋潔.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比較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9,09:58-60.
[8]尹志韶.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最優缺口管理及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07.
[9]楊墨竹.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與應對措施[N].金融時報,2012-04-09011.
[10]金雪.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3.
[11]張東輝,朱天星,徐明圣.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綜述[J].金融縱橫,2013,04:41-47.
作者簡介:溫雪潔,女,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