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
摘 要: 本文首先對課堂提問提出幾點思考,旨在探討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其次闡述課堂提問的一些方法、技巧 , 如提問應因人而異 , 提問應因地制宜, 提問應不拘一格等。
關鍵詞: 中學語文 課堂提問 教學思考
提問是課堂上傳授知識、啟發思維、反饋信息的重要方法,是閱讀教學的“常規武器”。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比绾握T導?他認為首要便是提問。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本文正是遵循這一思想,思考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巧用提問這種“武器”傳道、授業、解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提高收效。
一、提問應因人而異
課堂提問首先應主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水平,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如果一味地錯位提問,則往往會出現難題打擊中等、后進生的積極性,甚至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易題會讓優等生產生自滿情緒的情況,這樣的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二、提問應因地制宜
1.目的不同提問難度相異
提問,或是調動學生思維,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難度的問題。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設計三個問題,問題一:“請簡要介紹孔子其人?!眴栴}二:“文中孔子不能判斷孰對孰錯,你能運用科學知識幫助孔子解決這個難題嗎?”問題三:“文末孔子遭到兩小兒的嘲笑,那他有何反應呢?請作適當聯想,加以闡述?!边@三個問題就處在不同層面上,問題一為鞏固現有知識,是純粹的記憶性問題,難度不大。問題二有一定難度,學生要橫向聯系各科知識,這樣思維也能得到鍛煉。問題三讓學生從“有形”的書本過渡到“無形”的生活,運用自己的才智和語言解決問題,這類問題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文體不同提問側重各異
各類文體之間的差異甚大,其重點難點各不相同,問題設計要因勢利導、有所側重。比如,講解散文時,應扣住線索和主題提問;講小說時,應抓住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提問;詩歌應重在從情感和意象方面設計問題。這樣提問有所側重,才能便于學生加深對不同文體的理解、領悟。
無論哪種提問設計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都要服從總的教學任務。教師在備課時應進行充分的準備,做到適時適度,靈活多樣。
三、提問應不拘一格
如何使學生對所提問題樂于思考,積極回答呢?提問方法應多種多樣、別具一格。以下介紹幾種使用效果較好的方法:
1.鋪墊法
講新課前進行一些準備工作,鋪路搭橋,有利于快速進入課文,減少難度。比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并不忙著給學生講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而是先設計一個問題鋪墊,問:街上有一只狗咬傷了人,于是人把狗打傷了,假如你是警察,你會怎樣裁斷呢?學生很新奇,各個躍躍欲試,紛紛大顯身手,討論很熱烈。有人說,各負其責;有人說,讓狗的主人給受害者看手,受害者給狗看腿;有人說,雙方已經扯平了,只要教訓狗的主人就行了。大多數同學認為應當先弄清事情的緣由,再依據實際情況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課文,對比文中的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做法,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初步印象:奧楚蔑洛夫是一個“善變”的人物。
2.對比法
對比式提問,是指將相互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而設定的提問,旨在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放在一起,便會發現一個問題:兩位作者同為謫官,兩篇文章同為寫景名文,文中作者的心情發展過程也頗為相似,但結尾的感情格調卻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呢?經過思考才發現,這與兩人的性格、學識及生活閱歷等有關,這樣比較便使學生對兩位作者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進行啟發式教學,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交流,進行對比十分重要,可以取得更佳效果。
3.激趣法
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尋求新的知識。如,教學《活板》一課時,帶一些陶活字到班上,讓學生仔細觀察其特點,并演示其印刷程序,甚至讓學生動手參與,這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再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所述的活字版印刷的步驟及其注意點,學生便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一些描風景、繪風情、狀物事、記程序的文章,也可以在課前用與之相關的圖片、歌曲、實物、視頻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課堂提問僅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課堂提問注重知識性,更注重藝術性,以上有關課堂提問的幾點思考,只是有限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參考文獻:
[1]劉顯國編著.課堂提問藝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6,第1版.
[2]楊九俊.語文教學藝術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2,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