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善莉
摘 要: 作者從轉化積累,活用方法;思路呈現,構建教學;教學反思,整體感知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構建與反思。
關鍵詞: 小學語言語課堂教學 轉化積累 思路呈現 教學反思
竇桂梅老師說:“語文老師應當學會以真摯、強烈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用你的率真、坦誠、熱情感染學生,打動學生……”這樣的課堂流動著的正是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在情感。此情此景會深深感染學生,推開學生心靈的窗扉,喚醒學生對課文情感的內心體驗感悟。
一、轉化積累,活用方法
我在教授《在大海中永生》時,緊緊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線,緊扣“情”字,以讀代講,在讀中理解體驗,在讀中感悟。感悟偉人的豐功偉績,感悟偉人的高尚情懷,讓學生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啟迪。立足文本,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抓住語文學科特點,以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語文素養形成的目標,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促使三維目標和諧實現。
二、思路呈現,構建教學
以《在大海中永生》為例:
1.音樂引題,水到渠成。
音樂《春天的故事》導入,讓學生一起重溫經典的歌曲,注意用心靈傾聽、感觸。提問:知道它歌頌了誰嗎?引出鄧小平爺爺,然后作介紹:然而,1997年2月19日,這位歷史偉人卻悄然閉上了眼睛,離我們而去了。他的離去是黨和國家的巨大損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各族人民都沉溺在無比悲哀之中。今天,讓我們再一起來緬懷這位歷史偉人。板書課題:《在大海中永生》齊讀課題,這樣過渡自然,水到渠成。
2.整體感知,理清順序。
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課文順序。請學生放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什么?能根據教師提示補充小標題嗎?(飛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別大海)
3.精讀品味,深入感悟。
渲染情調:讓我們先回首1997年3月2日上午,飛機離開我們、飛向大海的那令人心碎時刻。再讀讀第一自然段,想想當時人們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有何感受?引導學生朗讀第一句扣住關鍵詞“低低地”、“緩緩地”,領會人們當時的不舍與悲哀。對第三句中“嶄新歷史”、“最后一個篇章”,適當點撥說明,以加深學生對鄧小平的了解,進一步感悟其偉大。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讀出內心的感受。通過朗讀展現當時情境,運用多媒體播放當時首都各界群眾送別鄧小平的感人畫面。然而,無論人們怎樣振臂呼喊,無論人們怎樣揮手挽留,這位為國家和人民奮斗一生的人,這位受億萬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無比敬重的人,都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帶著沉痛齊讀第二自然段。
4.想象補白,加深體驗。
悲哀的不僅是人們,蒼天也為之動容,大海也為之哭泣。濤聲中你是否聽到大海在哭訴些什么呢?千言萬語都可以匯成一句:“小平爺爺,您別走!”讓我們再次把感受融入自己的聲音,齊讀第二段。我們不禁要問,那奔騰不息的浪花,你準備把他的骨灰送往哪里呢?分組讀第三自然段四個“也許”的句子(師提煉出“萬里海疆”、“澳門、香港”、“寶島臺灣”、“三大洋”),你們讀出些什么或者還有什么疑問?根據學生回答,我適時在每個“也許”分句后補充如下資料(多媒體展示):第一個分句后補充:小平回眸應笑慰。他開創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處處氣象萬千,后繼有人,大有希望。第二個分句后補充:小平回眸應笑慰。他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已成為實際:香港回歸,澳門也回歸。
5.精讀感悟,體會意蘊。
文中“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時近中午,專機盤旋著向大海告別,讓我們再看看(引讀看的內容)、再聽聽(引讀聽的內容)。重點理解感悟“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一句的內涵。
6.揭示主題,升華感情。
最后一部分,我這樣引讀:我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爺爺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遠與大海同在,與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們就能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那震撼人心的聲音,鄧小平爺爺在海中永生。引導學生理解,鄧小平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精神、業績將永存。師生共讀時,我運用多媒體播放大海視頻畫面,同時配上《春天的故事》作為背景音樂,當讀到“在大海中永生”時,調高音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教室里,在學生的心上激蕩。在激動時,我又問:“此刻,你們有沒有什么需要,是寫點什么呢?還是再讀……”我話還沒說完,學生就說:“老師,讓我們再朗讀一遍,可以嗎?”“當然可以,你們會讀得更出色。”……
三、教學反思,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情感濃烈的課文,文章運用擬人、排比、對偶等手法,以充分的激情、生動的語言記敘了歷史偉人鄧小平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動人情景,謳歌了偉人的不朽功績和高尚情懷,表達了人民對偉人的敬仰與深深思念之情。
如何讓學生透過文本語言,感悟其高尚與偉大,讓學生情感與文章意境相融合,達到“人”與“文”的情感相通是本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基于這一點,本教學緊抓“情感”這根主線,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中體驗,在讀中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受到人文感染與熏陶。
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悲哀、低沉,為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中我采取先抑后揚的方法,讓學生在歌曲中對小平同志有模糊的感觸,再揭示課題,讓學生帶著考慮走進文本,整體感知當時情景,并理清文章脈絡(文章線索也很清晰),再緊扣“情”字精讀細悟,層層鋪開,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升華感情。全課在教學內容的處置、教學環節的設計布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上巧妙組合,使得整堂課格致精雅,渾然一體。在讀中落實了語言訓練,培養了語感,也加深了理解與體驗,做到了意文兼顧,讓整個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老師、文本、作者之間心靈深處的對話過程。在我看來,這堂課充溢情智,充溢詩意,具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