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睿 彭紅梅
【摘要】歌曲《多情的土地》自上個世紀以來不斷被各知名歌唱家演繹詮釋,足以說明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文章將從時代背景、藝術特征、演唱處理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的鑒賞剖析,讓讀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這部作品的優秀之處,并以這部作品作為范例學會如何在以后的音樂學習和歌曲欣賞中對作品進行正確的、科學的處理。
【關鍵詞】聲樂作品;《多情的土地》;時代背景;藝術特征;演唱處理
在任何一個時代的潮流中,總會有一些象征那一個時代的藝術作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藝術作品都會被時代這個大的浪潮所淹沒。但是我所要說的這個藝術作品是經歷了時代的沖刷,在當今依然沒有褪色的一首歌曲,這就是《多情的土地》。施光南和任志平在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舉辦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共同創作了這首歌曲。在那個時代浪潮中,施光南的作品經久不衰,在那個時代中留下他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時代背景
對于《多情的土地》這首歌曲的學習來說,聲樂作品的學習和演唱相當于對藝術作品的二次創作。而我們如何學習這首歌曲,我想先介紹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是在什么狀況下寫了這首歌曲。這首歌曲寫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對于80年代這個詞大家并不陌生,這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是全新的時代,帶給國人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那個時期大量的陌生事物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音樂作品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歌曲的形式題材都有了很多的改變,不會再有歌曲被扣上“靡靡之音”、“修正主義”、“黑色回潮”的帽子。那個時代很多藝術都是追逐西方流行音樂的浪潮的。然而施光南先生卻在那個時期寫出了很多描寫人們生產生活的歌曲,并沒有隨波逐流。在那個時期里,外來文化對我們進行侵占,也讓人們無限向往外國的生活,覺得出國可以很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在這個時候,任志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多人勸他去外國生活,他雖然覺得國內的生活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他熱愛著這片養育他的國土。他寫下了這首歌的詞,并很快寄給了作曲家施光南。在中國第一次出國潮中,施光南也感受到了大批人才流失海外的沉痛,所以這首詞馬上激發了施光南的靈感。
歌曲《多情的土地》意在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歌詞借景抒情寫下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還有對祖國的養育之恩的感激不盡以及對祖國更加美好的盼望。在我學習的時候,我的老師給我講得最多的應該是注意歌曲的弱起和歌曲的情感掌握。
二、歌曲的藝術特征
(一)歌詞內容
歌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喜愛和對祖國母親養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以及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真切祝愿。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句式相通,都是直接地表達了我深深熱愛的這片土地。但是第一段意在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自己對祖國熱土的喜愛之情,而第二段則側重于這大好河山,這片熱土養育了自己,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未來充滿信心之情,后來引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希望和祝愿,“尾聲部分重新回應開頭并強調‘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的主旨。”
“對于一首聲樂作品的歌詞做出這樣的分析和詮釋之后,往往能夠更加真切地打動歌唱者的內心,并在演唱中感動自己,升華思想感情與道德情操,使演唱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一首聲樂作品之前,要認真理解歌詞,從中找出最真切的情感切入點和最真摯感人的情感脈絡,來融匯歌唱者自身的情感體驗,使歌者融情于心、達情于聲,從而達到高質量的表演藝術效果。”而對于整首歌的歌詞來說,是充斥著對故鄉和祖國的眷戀之情,突出了質樸的情感。這首歌讓演唱者和欣賞者的思緒輕靈地飛回了夢里的家鄉,有一種魂牽夢繞、牽腸掛肚的東西死死連接著這片故鄉的熱土。讓演唱者忘情,讓欣賞者流淚。
(二)歌詞重點
歌詞的節奏上主要運用了三連音還有帶裝飾的切分音,將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三連音也是作品的一個點睛之筆,再現了作者“一步三回頭”對祖國的不舍之情,而后面的裝飾音突出了感情重點,和三連音遙相呼應。周小燕的一句話就是,用三連音寫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不舍離去。而學習這首歌曲就要求我們熟練地掌握三連音和帶裝飾的切分音。
三、歌曲曲式分析
歌曲全篇大量地運用了三連音帶裝飾音的切分。歌曲整體使用了弱起拍。作者為了營造深切和激動的感情用了13小節的前奏作為歌曲的感情和氛圍的引導。裝飾音的運用和力度節奏的添加,引起了人們對祖國深情熱愛的共鳴。為了吻合歌詞的排比旋律,同樣保持了和歌詞的吻合。A段結束在其屬和弦上為開放性終止,有利于A段與B段的連接使整首樂曲銜接自如。B段用“啊”開始將歌曲情感推進到一個高潮。施光南在論述其歌曲創作經驗時明確指出:“前奏不能看作僅是定調,間奏也不簡單地是為了讓演唱者換口氣,如果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它們在歌曲旋律中能起著自己獨特的作用,有時甚至是相當主要的作用,是體現作者的藝術構想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說間奏也是歌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該曲尾聲共14小節。前6小節類類似主題樂句的重復,只是在每一小節的尾音上作了1小節的延長,后8小節則采用分裂手法多次遞減主題材料長度,直到最后兩個樂音構成結束。采用這種手法寫成尾聲,充分表達了歌者踏上故土以后久久徘徊、感慨萬千、不忍離去的依戀之情。”
四、歌曲的演唱處理
在演唱之前我們要對歌曲進行熟悉,比如歌曲的節奏、力度控制、氣息等等。所以在演唱《多情的土地》這首歌曲時,這些也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一)歌曲的節奏把握
這首歌曲中的節奏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因為歌曲中三連音出現比較多,它與歌曲中的切分節奏型相得益彰,能更有力于情感的抒發。在整個歌曲中音符、附點的時值都要唱夠拍數。
(二)歌曲的咬字和腔體狀態
在演唱和學習方面要注意弱起拍,全歌曲的“我”字都是弱起拍。這個“我”的弱起更加深情地強調了祖國的這個“你”。A段歌曲的歌詞和節奏比較緊密,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圓,和歌曲的旋律才能更好地結合。B段一開始在“啊”的引導下開始,這個“啊”一共出現了兩次,為了使“啊”有一個推進的作用,所以感情上一定要注意先弱漸強的趨勢。但是氣力的運用要做一個統一,不要有太明顯的力度變化,否則就失去了聲音的貫徹和作品的完整。而且對于“啊”都要運用頭腔,在尾聲部分一定要有一個情感對歌曲的幫襯,要注意力度的控制。要有先打動自己的感覺,來襯托對祖國的深切希望。這首歌曲要注意休止符的區別,還有每一個附點音符的時值都要唱夠。山“脊”的發音“ji”的“i”要用“e”的感覺去唱,運用“o”的口型,尤其裝飾音一定要注意對裝飾音有一個處理才能更好地完成歌曲。
通過對《多情的土地》這首優秀作品的分析,意在說明這首歌曲的重點難點,還有對故事背景的講述,主要是想讓更多的人在領會學習作品的時候明白重難點。一個優秀的作品可以千古傳唱,一個作品的背后可能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內容,在那樣一個年代里,這個作品給我們更多的是作者對那一個時代藝術的思潮,也反映了他對祖國的熱愛、眷戀。而我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會回到自己的故鄉,也可能背井離鄉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自己對自己故鄉熱土的眷戀還是在心頭纏繞,不管什么時候都能記起這片曾經養育過我的熱土、故鄉,就像歌詞中所寫的:我怎能離開,我怎能離開,這片多情的土地。
參考文獻
[1]于淼.研究施光南女中音聲樂作品的現實意義[J].文學與藝術,2009,1(8).
[2]徐劍夫,王瑞年.施光南歌曲創作研究[J].音樂創作,2009,(1).
[3]沈美光.施光南《多情的土地》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唱藝術[J].藝苑,2009,(Z1).
[4]路錦華.音樂欣賞是理解卟教育觀察,2012.
[5]戴學滿.論聲樂作品分析中的歌詞理解[J].藝術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