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摘要】合唱是一門高雅藝術,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學階段正是學生積累藝術修養的關鍵時期,實施合唱教學應當正確把握其德育功能、藝術特點、教學方法和協同策略,才能達到較好效果。
【關鍵詞】合唱教學;德育功能;藝術特點;教學方法;協同策略
合唱是一門高雅藝術,對中小學合唱藝術素質培養,不但可以使他們的藝術修養得以提高,而且在道德、情操、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于中學音樂課程而言,有效開展合唱教學,對于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音樂藝術基本素養、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活躍校園文化氛圍,都有著重要作用,有必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活動。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正確把握合唱教學的德育功能
合唱以聲部統一和諧的音響抒發著人們的內心情感,表達著人們的共同心聲,是實施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合唱曲目一般都有著濃郁的時代色彩、積極向上的情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體驗,在合唱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解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詞曲含義、作者經歷等,使學生對合唱曲目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識,既有助于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曲目的氣勢、節奏、音調,又能夠通過對曲目的了解,感受到詞曲作者拳拳愛國之心,把對祖國、人民的熱愛融入到合唱過程之中,使得合唱更有張力、更富感染力。合唱本身是一項集體活動,需要大家的協調配合、整齊劃一,共同演繹同一節奏,每一個合唱隊員在感情、旋律、力度等的和諧與聲部的平衡方面,都必須統一到集體發聲上來,各方面的完美配合、隊員個性與合唱共性之間的統一,來共同完成合唱曲目。在合唱過程中,通過一段時間的感悟和配合,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和諧、配合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正確把握合唱教學的藝術特點
合唱藝術作為聲樂藝術的一個類別,與個體聲樂相比,它反映了參與者的群體情感,表達了參與者的共同情緒,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塑造了一個立體的、多維的、豐富的藝術形象。概括起來說,合唱藝術有協調、均衡、諧和三大特點,音高、音色、音量這三種因素互相配合,各聲部的音量和音色平衡,聲部之間音準合理,在協調中達到和諧的效果。具體來講,合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有四個突出特點:一是音色豐富,變化多樣。有男聲、女聲,有高音、低音,混聲合唱共有八個聲部,不同的聲部表達不同的人物特點和情感特點。二是力度多變,層次分明。與個體聲樂相比,合唱聲樂更善于用不同的力度來表達不同的藝術體驗,給人以渾厚的聲樂感受。三是音域寬廣,立體感強。混聲合唱的音域變化可以達到四個八度,每個聲部又有高音區、低音區,呈現出立體效果。四是循環呼吸,渾然天成。除了整體呼吸、聲部之間輪流呼吸之外,還有聲樂表演所獨有的循環呼吸,突出了合唱藝術的整體感。把握合唱藝術的特點,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手段,讓學生掌握合唱技巧。
三、正確把握合唱教學的科學方法
合唱不同于齊聲唱,其教學有著自身規律,在教學活動中宜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建好合唱隊。從目前的情況看,學校里有班級合唱隊、年級合唱隊、學校合唱隊三種形式,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班級合唱隊為主,或者全班同學全部加入,或者選擇部分同學組成,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音樂能力,分配相應的聲部,做到“材盡其用”。二是選好指揮,動作標準、優美。指揮是一個合唱隊的核心,不僅要通過拍子統籌合唱節奏,還以自身形象和氣質影響合唱隊的整體氣勢。指揮的節拍手勢和身體動作要標準,再通過多次配合,使合唱隊員能夠準確理解其用意,在合唱中達到心領神會、提前預知的效果。一個好的指揮,其呼吸、眼神、神態、腳步都是頗具影響力的指揮元素。在合唱教學中,有必要把指揮訓練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使他們熟練掌握指揮技巧。三是循序漸進實施聲音訓練。聲音高低、音準節奏、呼吸調節、協調配合,從音節到整句,再到一個段落,逐漸系統起來、連貫起來,使樂章成為一個整體。各項練習需要由淺到深、由短到長,循環反復,達到由生疏到熟練、由分散到集中的效果。特別是還要訓練合唱隊成員和指揮之間的配合,把指揮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真正轉化成合唱隊的統一指令,同時,合唱隊員的情感投入也需要訓練,要隨著樂曲節奏自然而然地變化,使合唱更加立體地呈現出生命力、感染力。
四、正確把握合唱教學的協同原則
合唱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常規音樂知識講授外,還需要多個方面的協同、整合,僅靠短時間內的集中訓練往往達不到較好效果。一個表現良好的合唱隊,往往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音樂教育界普遍認同并采取協同策略,全方位進行培養和訓練。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協同:一是音樂課常規教學和合唱教學之間的協同。在課內教學時,應當統籌常規教學與合唱教學方面的內容,互相之間予以滲透,讓學生初步掌握合唱藝術的特點和歌唱要求,在合唱教學和合唱訓練中加以訓練,使理念與實踐達到有機結合。二是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之間的協同。合唱教學一般以課內講授、課外訓練為主要形式,課外訓練是課內教學的延伸,也是調動學生參與合唱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宜采取舉辦歌唱會、參加學校文藝演出等形式為合唱隊提供展示舞臺,通過集中時間對特定曲目進行練習,達到掌握合唱基礎知識、鞏固合唱技巧的目的。課外教育以實踐性為主,課內教學以理論性為主,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三是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協同。應當組織合唱隊員欣賞社會合唱表演,積極參與合唱演出,加強與社會音樂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接受校外音樂藝術團體的指導。這些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也可以鼓勵合唱隊員主動參與,積極積累經驗教訓,感受合唱藝術體驗,豐富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通過多途徑的協同,來促進合唱教學水平的提高,也促進合唱隊員整體水平的提高,進而提升合唱隊的藝術表現能力。
合唱有著非凡的音樂藝術魅力,但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和難度,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打牢音樂知識基礎的關鍵時期,有必要在合唱教學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初步具備一定的音樂合唱藝術素養,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薇.關于中小學生合唱藝術素質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馬莉.中小學合唱教學中實施協同教學的策略探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