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必由之路。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人們也加大了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注力度,音樂素養從而成為了評估綜合性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大學音樂教師要大膽進行音樂教育的創新與改革,有效地幫助學生將知識形成能力,提高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素養;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其更為講究情感的投入與藝術的交流,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的責任不在自身的教,而在教會學生去學,重點應放在喚醒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提高他們的音樂技能,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上。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造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教育理論的研究總是與教育實踐相距甚遠。我們可以在高校大學生的身上明顯地看到傳統教育理論與方式的烙印。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培養大學生藝術修養的主干課程,其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下的一名從事大學音樂教育的音樂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大學生的心理和心理特征,積極運用教學藝術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手段,徹底地扭轉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是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本文從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做出探究。
一、大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現狀
(一)音樂教育定義含糊,課程設置邊緣化
現階段我國的大學教育體系中,對大學音樂教育的定位和含義十分模糊,導致其在課程設置上處在邊緣化位置。雖然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大學音樂教育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明確和提升。但是在不少大學中,音樂教育課程相對于體育教育、思政教育等課程的設置來說,還是欠缺了在制度上的明文規定,這就使得了大學音樂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缺少明確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安排。在這種定位模糊的情況下,大學的音樂教師并未能對教學方案進行分類,只能統一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得音樂教學模式與其他的非藝術專業學科的教學模式大同小異,突出不了藝術專業教學特有的屬性。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音樂基礎差的同學表現吃不消,學習興趣下降;音樂基礎好的學生覺得知識點過于簡單,不屑進一步學習。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則表現出力不從心,難以照顧每一個學生。長期下去,就造成大學生目前音樂素養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二)音樂考核過于追求結果,忽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極少數老師會注重學生興趣的發展,大部分老師一味地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活動比賽,以獲取與音樂相關的證書。教師在鼓勵學生參加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對音樂的掌握程度和興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現象,老師忽視學生的能力問題,盲目地鼓勵學生參加與音樂相關的比賽項目,這種急于求成的教學方式不但會扼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會抹殺學生的音樂熱情,不利于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二、加強音樂素養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學科課程的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模式都在發生著變化。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尤其高校人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已成為了教育改革的重點。縱觀我國的教育歷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音樂課程一直都被列為輔助課程教學,導致我國高校大部分學生音樂基礎薄弱,音樂素養不高,缺乏音樂審美能力。特別是近年來,西方文化不斷對我國文化產生沖擊,具有西方色彩的搖滾樂所帶來的沖擊波一浪高過一浪,嚴重制約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缺乏音樂基礎知識,音樂審美能力不高,面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他們不懂得如何合理接受,一味地瘋狂追隨和模仿,無法從根本意義上去理解音樂、懂音樂和表現音樂。音樂教育對人內在情感的培養和深層素養的滋養和開發,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借助于音樂喚醒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是自我教育的強有力的手段。”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進程上,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已成為我國各大高校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培養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對促進大學生藝術修養的提高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有著必不可缺的作用。
三、提高大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
(一)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體系中,必須要重視教育理念的轉變,只有通過轉變學校傳統的教育理念,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才能在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那么作為高校領導,為了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應該如何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呢?首先,高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對學校傳統的觀念理念進行革新,從源頭上采取措施落實音樂素質教育,加強音樂教育的關注力度,從學校的教育體制保證音樂教育的投入。其次,學校有關部門的領導必須轉變傳統的觀念,走出音樂輔助教學的誤區,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明確高校音樂教育的地位。最后,學校還應完善教育管理體系,針對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建立相應的教育機構,專門負責音樂素質教育指導與管理等方面工作。音樂教育管理機構要明確職責,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公正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提升音樂素質教育的地位,保證音樂等藝術教育活動得到持續的關注、投入和發展。
(二)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應明確大學音樂教育的目的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相應的音樂教育課程,但是能真正落實音樂教育、發揮音樂教育職能的高校卻寥寥無幾,歸根究底是因為大多數高校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性。因此,各大高校必須從根本上明確大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和意義,通過音樂教育的全面貫徹落實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以達到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要明確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高技術音樂人才,更不是向學生傳授高深的音樂知識和作曲技巧,不必過于強調音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要充分發揮音樂的內在魅力,通過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律動美,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音樂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在開展音樂的教育過程中,要帶領學生欣賞音樂、鑒賞音樂、感受音樂,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端正他們的審美態度,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從而達到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應以情感教學為先導
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藝術教育首先內涵著扣人心弦的說話藝術,沒有話語,就不能接近音樂這個了解感情最細膩的境界。”音樂教育作為一項復雜的審美過程,往往起源于情感的觸發,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情感也就不會有所謂的音樂藝術創作。音樂教育應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放在首要地位。音樂教育把陶冶情感作為其核心,藝術又作為情感的集中體現,可見,音樂與情感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應以情感教學為先導,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盡量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感知音樂能力和提高音樂素養。
(四)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當學生處于一個輕松和諧的音樂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更容易得到釋放。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影響作用。通過教師對音樂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老師一個善意而理解的笑容,一句生動、充滿激情的語言都能成為學生愛上音樂課的催化劑。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言傳身教,以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帶領學生感受音樂,鼓勵學生積極勇敢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素養。
2.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情景創設教育是當今教育界廣為流傳的一種教育方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領略音樂的情感,轉而形成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在高校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網絡多媒體視頻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音樂教學的課堂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老師可以在教學中針對音樂演奏的抽象、內涵的特點,結合網絡多媒體圖片、聲音、視頻等直觀地向學生講解音樂所蘊含的內在情感,給學生帶來音樂演奏聽覺美和意涵美的雙重感受。另外,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風格相近的音樂曲目,引導學生和老師一起鑒賞,在鑒賞過程中,讓學生發現美、樹立美、鑒賞美、追求美,并在自主研究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此外,教師可根據音樂本身所具備的多義性,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音樂教學,通過多種不同風格曲目的比較,幫助學生對音樂曲目的旋律、節奏等展開豐富的想象,挖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想象力和表現力。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是為了引導學生把音樂作為自己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音樂的滲透,幫助他們開拓視野,學會用音樂人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讓學生在體驗生活和滲透情感中浸染音樂審美的色彩,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3.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應在課堂靈活實現與實際的整合
21世紀是個多變的時代,世界的教育發展趨勢及走向都有了一個重大的變化。新教育理念下倡導課程向學習者的經驗和生活回歸,加強課程學習者自身長遠發展需要的聯系,追求課程與實際的整合與融合。音樂遍布文化領域、教育領域與藝術領域,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是一種整體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現象。一段優美的音樂旋律,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能在無形中引發學生對音樂的共鳴,利用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能幫助學生塑造靈魂和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因此教師進行音樂教學時,要做好音樂與實際之間的整合,做好銜接工作,以促進素質能力的提升。首先在選取資源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時,要貼近生活實際,避免教學內容出現形式、虛假、浮夸現象。其次,用“榜樣法”幫助學生提高音樂修養。例如:音樂之父J.S.巴赫、交響曲之父、四重奏之父、音樂詩人舒曼頓等,用這些真實存在的人和事對學生進行道理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情感催化,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通過音樂與實際生活存在的人與事的整合教學,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音樂素養。
4.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應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但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僅僅擁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是不夠的,還要做到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群體。熱愛學生是一種大愛的表現,是音樂老師追求藝術美的另一種體現。如果音樂教師僅僅把教育事業看成謀求生活的一種方式,那么他對學生的付出也是有限的,有功利性的。作為一名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大學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所擔負的責任。我們不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大音樂家,但是我們有必要盡自己所能去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課程隨時會進行改革,老師的“師德”是永恒不可變更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心靈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可低估的,音樂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責,所以教師自身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自身的品德去感染和啟發學生。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音樂教師思想素質與知識水平不高,出現諷刺、挖苦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接受學生家長的禮品、宴請,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生活作風不正等等,那么他又怎能讓學生信服呢。因此素質教育改革下的音樂教師應該通過德育教育和自身行為把“德”滲透到學生中去,讓學生在他的音樂教育活動中獲得人文素養的熏陶,讓學生把“德”用于自身,共同成為一個德育之人。如果音樂教師是一個有著優良道德以及充滿睿智和人格魅力的德者,那么他定能使學生信之服之。正如教育家加爾寧所說:“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窺視出教師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著他。”“身正才能立范”,所以“師德”是古往今來教師為師之本。
四、結語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紛紛加大了對大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關注力度。新世紀充滿機遇與挑戰,各項事業發展都需要有一個嶄新的思路。要使音樂真正地融入到大學生心中并對他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就必須要以學生為實踐主體,進行教學改革,用音樂美去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美化學生行為,全面培養大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陽.非藝術專業大學生音樂素質培養初探[J].成寧學院學報,2011,(1).
[2]夏毅.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1,(1).
[3]馮代玉,周萍.音樂教學內容應有時代氣息[N].中國教育報,2001-10-27.
[4]王愛梅.談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N].學知報,2011.
[5]劉穎.音樂教學,興趣是關鍵[N].畢節日報,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