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娟娟

作業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學生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其實,在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和評價等教學環節中,作業最具活力,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形成能力、體驗過程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經途徑。只有受學生歡迎的作業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現實情況是孩子們的作業已經由正常的教與學之間的反饋工具,變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異化為應試工具,成為沉重的負擔。作業布置缺乏科學性,超課程標準;采用題海戰術,簡單機械重復;內容千篇一律,忽略學生個體間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差異……有一位學生在作文《假如我是……》里寫:“假如我是老師就好了,一定不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玩個夠。媽媽和老師整天逼著我寫作業,每天不是反復抄寫,就是做很多練習題,煩透了……”
數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做題,但當處理的題目達到一定量后,決定復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就不再是題目的數量,而在于題目的質量和處理水平。小學生有喜新、好奇、愛動的心理,家庭作業的單調、枯燥、量多,只能使他們產生厭倦情緒,失去興趣。那怎樣使數學作業帶給學生“特別”的感覺呢?我認為,只有讓作業生動起來,才能使學生心動起來,使之成為肖川博士所說的那樣——“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它為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之中”。
一、讓作業設計更有趣
1.作業分層有選擇
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要激發每個學生的練習興趣,應給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練習題。例如,在學習了圓的面積后,我設計了下面三個層次的作業:要求A層同學有選擇地做常規練習題,還要會解答與圓有關的綜合性題目或拓展性題目,體驗圓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B層同學除熟練地掌握常規練習題外,還要有選擇地解答與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有關的變式性問題;C層同學做課本上的常規練習題,根據不同條件求圓的面積。
A組:基本題
1.一個圓的半徑是5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2.一個圓的直徑是4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3.一個圓形花壇的周長是25.12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B組:發展題
1.如上圖,正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圓的面積是多少?
2.把一個圓切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是12.56厘米,求原來圓的面積。
C組:提高題
一個半圓形羊圈的周長是10.28分米,求這個羊圈的面積。
2.作業類型多元化
再好的作業內容和形式,時間長了,學生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因此,作業布置要常換常新,以“新”吸引學生。在作業布置中,教師應注意綜合運用選擇、填空、作圖、回答、操作、探索、開放等題型,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例如:學習了“比例尺”后,設計“畫畫”作業:先在父母的幫助下測量自己住宅房間的長度和寬度,然后根據作業本的大小,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畫出平面圖。有能力的同學可畫出多間住宅的平面圖。又如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后,設計“談談”作業: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我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你看了這段文字,有什么感想?
二、讓作業評價更溫暖
教師的教學生涯中,天天都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用紅筆在學生的作業本上畫上“√”或“×”,寫上“優”“良”或“中”。學生呢?拿到作業本,首先迫不及待地打開,然后快速瀏覽批改情況,看完后就表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最后是訂正。怎樣才能讓學生拿到作業本皆大歡喜呢?
1.批改顏色的舒心
老師習慣用紅筆給學生批改作業、評判分數,這似乎已經成為教學的一種“遺傳”,其理由就是打紅叉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最近,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顏色過于鮮艷和刺激,會傷害學生的心理。在一份名為“良好心理健康”的戰略規劃中,政府對該州大約三十所學校的老師下達了一道“命令”:不要用紅筆給學生打分,要使用其他顏色的筆。理由是,紅筆看起來太具“攻擊性”。
在另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志愿者答題時,當計算機屏幕的背景為紅色時,準確率要高出背景為藍色和白色時。而在想象力測試時,藍色房間中的志愿者表現最突出。原來,紅色在習慣中與警示標記、紅墨水和血液密切相關,看到紅色的物體可以讓人對危險和錯誤分外警醒;而藍色則能讓人聯想到藍天和大海,令人平靜,從而對發揮創造力更有幫助。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紅色只是讓人在緊張中提高成績,而藍色則可以讓人在平靜中提高成績,更有助于人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水平。實驗表明:藍色助人事半功倍。這給教師批改作業的啟發是,如果讓學生對作業評定不感到過于緊張,教師不妨把紅筆改成藍筆批改,讓學生在不感到刺眼的舒心和平靜中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2.批改符號的靈活
作業批閱符號的作用不應只是為了表達教師的評判意見,還應考慮學生閱批符號的心情。在學生明白教師批改意圖的前提下,讓批改符號更有人性化,可謂學生給教師布置的一項創造性“作業”,要求教師好好研究。
少用×。教師批改作業的符號不要總是看見錯的就用“×”可以多用“好看”的”√”再配以或代以其他符號,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呵護與期待,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其他符號的新鮮,便于教師在學生訂正后重新給一個好成績。例如,我是這樣使用批改符號的:評價學生作業只用“√”,不要“×”,遇到錯的地方輕輕畫上“﹏﹏”;又如我在批改作業時,發現平時一位很優秀的學生不該錯的題目錯了,于是在旁邊畫了個“?”表示“老師不相信這題你不會做”,給學生以信任。
多用“+”。如今教師批改作業一般用“優”、“良”、“中”的等級制,為了激勵學生的作業熱情或獎勵學生的作業質量,教師還可以在等級的基礎上添加若干個“+”號,讓學生看到教師的看好。如我設計了“優優大比拼”活動,一個學生在一次作業中注意到了一個容易疏忽的細節,而且她是全班唯一發現的,我當即評了一個“優+++”,同學們好羨慕,以后作業也細心多了,是啊,評價學生的作業,如果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給10個優又何妨呢?
讓作業形式更漂亮,與學生的喜好“貼心”;讓作業內容更充實,與學生的生活“攀親”;讓作業呈現更靈活,與學生的興趣“結緣”,這種具有適度性、多樣性、開放性、溝通性和激勵性的作業才會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禮物”,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