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致林 王有祥 胡彬 劉瑛 朱開萍 周文生
摘 要:豬水腫病是由大腸桿菌毒素引起的毒血癥,是對仔豬危害較大的一種傳染病,往往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做好豬水腫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工作,可以有效減少該病的發生與傳播,降低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豬水腫病;診斷;治療
豬水腫病又名豬大腸桿菌病毒血癥,俗稱小豬搖擺病,是斷奶仔豬常見多發病,斷奶后1~2周易發病,死亡率高達90%,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是春秋4-5月和秋季9-10月發病率較多,特別在氣候逐變和陰雨季節,更易發病,通常在脾虛腎虧,三焦氣化,機能失調的情況下出現局部水腫,全身癱瘓而死亡。
我市城區某養殖場現存欄200頭肉豬,母豬30頭。屬自繁自養的豬場,其中有10頭母豬產仔120頭,在斷奶后五天有不同程度仔豬出現水腫病癥狀,十天后有40頭仔豬爆發該病,陸續有死亡現象,開始養殖戶懷疑是其它的病,用一些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多天無效,已經死亡3頭,經剖檢和實驗室診斷為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水腫病。對爆發后的37頭仔豬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又死亡了5頭病情嚴重的仔豬,其余的32頭對癥治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現以完全康復。
1 病因
引起本病的病原一般認為是一種具有特異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癥,當豬舍衛生條件差、仔豬缺乏運動、通風不良易促使本病的發生,如斷奶仔豬突然改變飼料和飼喂方法或是斷奶方法不當,飼料蛋白過高、過于單一、礦物質、微量元素缺乏,飼喂量過多、過飽、硒含量和VE不足時,是誘導本病的發生。
2癥狀
2.1 臨床癥狀
本病屬突發病,病初表現輕度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步態不穩、體溫稍高、站立不安、頭部、面部、眼部、頸部、肛門等水腫,有時全身水腫,指壓有痕跡,兩耳增厚,有神經癥狀,行走困難、搖擺轉圈,有的病豬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有臥地不起、四肢伐地、似游泳癥狀、口吐白沫、觸摸病豬反應敏感、興奮不安、叫聲嘶啞、表現驚厥,最后全身抽搐死亡。
2.2解剖癥狀
豬體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眼觀尸體營養不良、結膜蒼白、剖檢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點、脾臟腫大、邊緣有出血、肺臟充血、出血、腫漲。尤其是胃壁水腫最為嚴重,切開胃壁增厚呈膠凍狀,并流出清亮茶色液體,結腸系膜呈膠凍狀水腫,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腹腔有大量的積液。眼部和面部有嚴重的水腫樣。
3 預防
本病的發生與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有關,在哺乳期的仔豬適時補料,做好斷奶仔豬采食和獨立生活能力,提高仔豬消化與吸收,更換飼料時要做好過度準備,將原有的飼料用三分之二和更換的飼料三分之一配合攪拌均勻飼喂,過渡期為一周,以后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要求蛋白含量不能過高,仔豬不能喂得太飽,漸漸增加飼喂量,促使胃腸蠕動和分泌,同時添加硒和維生素E等,豬舍保持清潔干燥,定期沖洗消毒。
4 治療
4.1 第一組 在仔豬斷奶前一周和斷奶后一周,采用注射組織胺球蛋白2 mL,每天一次,連用三天,同時服用磺胺二甲基嘧啶1.5 g,連用三天,對10頭仔豬治療效果非常好。
4.2 第二組 用硫酸鎂15~25 g內服,在不同時間內控制斷奶仔豬的飼喂量,不能喂得太飽,每頭仔豬只喂0.3 kg飼料,在下周內慢慢增加到足量,對10頭仔豬治療效果次于第一組。
4.3 第三組 綜合用藥組,每頭豬1次肌肉注射5%磺胺嘧啶鈉3 mL、5%6- 甲氧磺胺嘧啶3 mL 。之后,2.5%恩諾沙星每公斤體重0.1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 d; 50萬單位硫酸卡那霉素2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 d;20%氟苯尼考0.06%比例飲水,連用7 d。治療時配合亞硝酸鈉-VE,以上藥物對本病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嚴重病豬配合地塞米松效果更好。
5 小結
根據對發病豬情況認為,飼養管理突然改變(突然更換飼料)、生活環境改變、突然斷奶引起的應激反應,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誘發仔豬水腫病;同時斷奶后的仔豬,母乳中的母源抗體沒有保護力,對腸道的保護力完全消失,抗病能力下降,再加上突然飼喂高蛋白的飼料,產生了應激,使細菌在腸壁上大量繁殖,產生了抗原性水腫因子,引起腸管損傷,導致水腫病和神經癥狀等。(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