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菲
摘要: 本文試圖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針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課堂生態失衡、教學因子之間存在諸多不和諧乃至異化的現狀,解決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學習態度消極、教學模式守舊、學生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強調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構建生態課堂,為天津濱海新區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課堂生態;對策分析
一、 文獻綜述
1932年,W.Waller在《教學社會學》中提出“課堂生態學”概念。1966年,美國教育家E. Ashby 首次提出并應用“高等教育生態”概念。他提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國外學者研究方向主要側重于:微觀教育生態學、宏觀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因子生態學。國內對教育生態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有吳鼎福 [1 ]、任凱 [2 ]、范國睿 [3 ]、賀祖斌 [4 ]、李森 [5 ]等。其研究方法和對象各不相同,但主要著眼于高等教育生態化、學術生態、 高等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涉及教育生態學研究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面。教育的宏觀生態最大范圍是生態圈,研究以教育為中心的各種環境系統。微觀研究關注學校和課堂環境,如教師發展、課程設置、座位安排等涉及師生情感和心理建設的教學因素,欲尋求一個合理的生態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李森,2011)。國內的微觀生態學研究也多集中于中小學和諧課堂生態的建設,對獨立學院的生態研究觀照不夠。而當前獨立學院的教育現狀又迫使我們對其進行全面性的、生態性的考察,以解決現有課堂教學生態中出現的失衡現象。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問卷調查、半結構化訪談、課堂觀察、實驗研究的方法收集數據和資料,用于調查和了解當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生態課堂的發展現狀。調查對象為我院英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22名,共發放問卷22份,回收有效問卷22份;隨機選取2011級和2012級學生189名,共發放問卷189份,回收有效問卷175份。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為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結合本研究的重點,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教學主體(即師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生態環境、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和課堂觀察的方法,即小范圍的觀摩和問卷調查,以便對生態課堂現狀有初步的了解和評價,確定主要調查內容。并聽取反饋意見,理清調查的問題范圍,修正模糊表述;第二階段在半結構化訪談的基礎上,進行大面積問卷調查,以便搜集整理出生態課堂發展現狀,并深入探討英語專業課堂生態系統中的異化失調現象;第三階段則是從微觀生態學的視角去解讀當前的課堂現狀,尋求解決問題的生態化途徑。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主體的異化。在調查學生角色預期定位時,76%的學生和91%的教師都希望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符合建構主義的先驅George Kelly [6 ]的觀點。每個人都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尋求對周圍世界的解釋,從事自己的個人試驗,建構假設,積極地尋求驗證,從而建立起他對所處環境和所交往的人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個人構念,因人而異。而79%的學生和91%的老師都認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是知識的接受者。可見,教師“一言堂”的狀況仍廣泛存在。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但教學的中心是學生,一切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學生展開。傳統的教學模式確立了老師權威的地位,教師掌控著學習的一切,如何規劃課堂內容、如何控制師生交流、如何掌控教學節奏、如何組織教學活動等。50%以上的學生都認可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而不是麻木的觀眾。這種參與感可以有利于促進學習群體的凝聚力,增強對課堂和教學的認同感,從而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和感受。
(二)教學內容的異化。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就是教材。39%的學生認為當前教學內容是以教材為中心。為完成教學目標和內容,許多教師把教材奉為圣經,使一切內容與教材相符合。同時,31%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根本不實用,與社會脫節。35%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普遍稍難。教材是死的,而學生和教師是富有生命力的。創造性的解讀教材,才會實現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對話”,這樣才能促使教育充滿活力的、持續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同時,還應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目的,鼓勵學生自我成長,提供自主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滿足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認知能力各有不同,對待相同的知識內容理解和消化的能力也因人而異。獨立學院學生入學分數較低,文化課成績普遍不理想,基礎較差。這就需要教師盡量擺脫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特點,在難度和深度上不要超過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免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獨立學院在教材選擇和課程設置方面,不能照搬母體校的課程模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
(三)教學目標的異化。“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是教學活動的依據、評判標準、出發點和歸宿。”(李森,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著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7 ]中規定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熟練的英語語言技能、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專業知識,能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熟練運用英語和本族語從事外事、翻譯、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種工作的英語專業人才”。要求英語專業的學生掌握英語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與海內外人士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在實際調查中,5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口語差,無法與老師和同學用英語交流;56%的學生認為自己寫作能力差,常有語法錯誤;68.2%的教師也承認在教學中采用的最多的一項教學活動是講解知識點。在回答 “學生在語言課堂上的主要活動”一題時,77.3%的教師選擇聽講和做筆記。以上數據表明,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差,應引起語言教學者對語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反思。傳統的課堂教學依然以教授語法、詞匯等知識為主,學生只是知識被動的接收者,而不是主體,無法創造自然地道的語言環境,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鍛煉語言輸出能力的機會。
(四)教學模式的異化。培養目標要求英語專業的學生要具備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就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基于計算機網絡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網絡這一新生態因子的進入,教育系統原有的生態平衡必然被打亂,如何建構新模式下的穩定的生態系統,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70%的學生認可計算機網絡可以讓師生獲得更多的教學和學習資源;51%的學生認為網絡也是培養學生互助學習、合作學習的有利平臺,方便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進行及時、有效的交流;45%的學生認同網絡資源是英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92%的學生都認可多媒體教學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若能恰當地使用教學媒體,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教材內容。但在教學觀摩過程中,有些教師出現過分依賴多媒體、過度使用多媒體的現象,沒有恰當遵循多媒體的選用原則,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而46%的教師也認為學校的計算機網絡設備少且陳舊,頻發故障、維修不及時、機房使用有嚴格限制,很少對外開放等。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了多媒體環境下語言課堂的順利進行和新型網絡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五)教學評估的異化。在對教學評估的調查和訪談中,教師和學生的反饋意見是最強烈的。91%和82%的教師認為除語言知識考核外,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應納入學生學習評估的范疇。而學生從自身的學習體會出發,也認為除了考試成績之外,還要考慮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自主學習成績和作業情況等。而現有的教學評估中考試成績的比重過大,導致師生在教育實踐中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地通過考試,而不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識。以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為例,必修課均為考試科目,包括口試與筆試兩種方式。按年度安排的連續性課程,考試分為三次階段考試和年終綜合考試,考試成績的評定按階段考試平均成績占40%,年終綜合考試成績占60%計算。通過調查發現,我系的教學評估模式依然以考試為主要形式、教師為考評主體、學生的考試成績為考察對象,這種一元化的評價標準必然阻礙教師對學生個體的不同發展過程的認識,無法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遏制其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實現自我的深刻認識、關注自身的健康成長。因此,獨立學院要建設多元化的教學評估體系,設立多維度的學習考核制度,升級教學管理系統。
(六)生態環境的異化。生態環境分為物質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精神環境,對教學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高等教育的物質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校園建設、班級規模、教學設施等方面。社會文化環境范圍比較廣,包括家庭環境、價值環境、語言環境、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多種感情或情感因素所構成的環境稱之為精神環境,具體包括交往環境、教學氣氛和心理環境等方面 [8 ]。在學生對學校的教學環境滿意程度的調查中,47%的同學對當前的微觀生態環境不太滿意,認為校園景觀差,教室顏色單一、布置單調。完善的自然物質環境是良好課堂生態的基礎。學校的建筑、景致、內在設施以及布局裝飾被研究者稱為“第三位教師”,因此良好的物質條件對教學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需要學校繼續改善辦學條件,投入資金和設備,為素質教育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對家庭環境的調查中,56%的父母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很支持,并提出建議;27%的父母對他們的學習不干涉,鼓勵其自由發展;19%的父母很嚴格,造成了學生很大的學習壓力。獨立學院的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普遍存在思維活躍、多才多藝、社會交際能力突出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自我為中心、自主學習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征。獨立學院教師應不斷總結學生的特點,在教授課堂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精神狀態,轉變自身角色,淡化教師的權威,幫助學生張揚個性,鼓勵學生表達意見和看法,在民主、平等的關系中與學生交流,體現情感共鳴的交融性。
四、結語
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英語教學中的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課堂生態平衡的穩定。而這種穩定是相對的,是生態鏈上各要素與外界不斷傳遞物質和能量的動態過程。這種生命性的發展特征要求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課程與主體之間和諧共生,蓬勃發展,實現課堂生態的互動和開放。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具備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前景。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師資隊伍和學生特征,以及階段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困難,都要求我們盡快創造合理的教學生態環境,保障獨立學院辦學模式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3]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李森,王牧華,張家軍.課堂生態論——和諧與創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Kelly, G.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Norton.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任麗.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