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穆佳
[摘要]聲樂藝術是一門抽象綜合的藝術,在聲樂表演中,演繹一個經典的藝術形象,離不開藝術家在舞臺上“聲情并茂、唱表結合”的一種審美塑造。所謂不僅要有美的聲音、美的詞曲,還要有美的表演及美的舞臺背景。只有將這些美外化到舞臺上,讓聽眾真正感受到聲樂藝術的美,獲得心理、情感上的滿足,才是作品完美的藝術價值的體現。
[關鍵詞]聲樂表演;形象美;聲樂藝術;藝術形象;藝術價值
眾所周知,聲樂表演藝術是一門抽象綜合的藝術,作曲家在創作之前,首先把自己觀察到事物和自己的情感經歷,在大腦中經過亮相,歸納總結,運用語言文字去塑造藝術現象,而后將情感外化的過程,簡稱藝術家的形象思維審美過程。同樣歌者在表演之前,也需要將聲音、詞曲表達、人物形象、舞臺形象等經過反復推敲和演練,不斷加工。最后將理想的藝術形象搬上舞臺,達到將音樂作品從潛形態轉化為顯形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是這個形象的樹立過程,可以理解為表演者的形象思維審美過程。無論是作曲家的創作還是歌唱家的表演,其中形象思維都始終伴隨,可見離開了具體生動的形象,歌唱與發聲就無法進行。如別林斯基說過:“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
心理學上講,人類的思維方式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對于音樂這門抽象的藝術來講,用得最多的是形象思維。如果留意你喜歡或熟悉的歌曲就會發現,哪位歌唱家的聲音讓你喜歡,一首歌曲中最好聽的幾句歌詞或旋律讓你印象深刻,一個動作、一種意境或某個畫面讓你感動等等,這些都是作品演繹留給你的初步形象。這些形象都是藝術家通過完美的表演,將作品的美的形象外射到舞臺上。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鼓舞人,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舞臺上展現的美是人聲歌唱的美、音響伴奏的美、詞曲創作的美、人物演繹美和舞臺布局的美等眾多美的結合,具體從以下方面加以闡述:
一、聲音形象
在聲樂藝術中,聲音是第一要素,沒有美的聲音形象,美的作品就無從談起,在美的聲音形象的塑造中,好的聲音讓你聽起來很舒服,帶給人美的享受。就像一些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塑造的優秀唱段一樣,這些唱段之所以讓你難以忘懷,首先是他們塑造的聲音形象深深打動了你,深受你的喜愛,這就是聲音的魅力所在。在這里聲音形象除了人聲形象外,器樂伴奏的音響形象也不例外。
(一)人聲形象
作品需要的聲音形象,例如歌曲《黃河怨》中的女主角,為了表現女主人悲傷欲絕中年婦女的形象,需要一個女中音來演唱,才能表現主人公悲傷凄慘的場面,如果讓一個女高音來演唱,聲音過于嘹亮、華麗,難以表現劇中所需要的悲傷情緒;再拿影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來說,需要一個滄桑雄渾厚重的聲音才能表現歷史的厚重積淀,讓楊宏基老師演繹這首歌曲再合適不過,楊老師剛毅滄桑雄渾的嗓音,正好能夠體現《三國演義》厚重的歷史沉淀。所以,大家被楊老師所塑造的聲音形象深深吸引,楊老師的歌聲讓人久久回味;還有像流行歌手楊坤的《無所謂》傳唱度很高,大家也很喜歡楊坤的演唱,不僅是因為歌曲優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他滄桑沙啞、極具辨識度的聲音,是他更有個人魅力。
人聲音本質的形象中,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和形象特征,就像是一聽講話聲就知道是誰在講話,一聽歌聲就知道是誰在歌唱一樣。聽劉歡演唱,其濃郁的鼻腔共鳴,大氣、抒情、豪邁;聽宋祖英演唱,聲音甜美、清脆、嘹亮、溫婉;聽殷秀梅演唱,聲音大氣、磅礴、深情等等,這就是歌者聲音本質的形象。籠統地說,男生的聲音形象渾厚結實、剛勁有力;女生的聲音形象清脆甜美、柔弱纖細。不同年齡段的男生、女生的聲音形象還大有不同,姑娘的聲音:清脆、纖細;母親的聲音:慈祥、溫暖;老婆婆的聲音:柔弱、黯淡等等,這都是聲音特點留給你的形象美。不難看出,人聲形象,很多時候代表了作品的形象,所以只有美的聲音,才能演繹出美的作品形象。
(二)音響形象
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離不開音響媒介傳遞,這里主要指器樂的音響伴奏。如今很多伴奏音響都是龐大的交響樂團,是歌唱家演唱會、音樂會不可缺少的必備條件之一,在一場演唱會或音樂會開場之前,都是“未見人聲唱,已聽音響進”的感受。龐大的音樂不僅烘托氣氛、渲染場景,馬上把人思緒帶入歌曲美的的意境當中,讓音樂宛如天籟般緩緩飄來,讓歌者的演唱在音響的陪襯下更加魅力四射、光彩奪目、完美無瑕。大家可以想象,缺少了動聽美妙的音響伴奏的演唱,是不完美的演唱,是不敢想象的演唱。
二、詞曲形象
中國很多古詩詞很多時候講究意境美,講究語言的韻律美。語言要講究抑揚頓挫的藝術,同樣在歌唱藝術中,美的歌詞、美的旋律也是作曲家、歌唱家傳遞情感的工具。詞作家在創作時,考慮在字的聲調、押韻、對仗、節奏中,去描述人物、事物、情緒的形象,反映事件發展的一個場景、一種氣氛、一種意境,曲作家再根據歌詞內容,將語言與聲音緊密聯系起來,創作描繪歌詞表達的音樂內容和意境。
(一)詞形象
不同的歌詞可以塑造不同的情感內容,例如表現人物的歌詞《阿拉木汗》中“她的眉毛像彎月,她的腰身像棉柳,她的小嘴很多情……”,禁不住讓人想起阿拉木汗的純美活潑的形象。像《彎彎的月亮》通過“月亮”、“小橋”、“小船”、“河水”描繪一副淡淡的水墨畫,引起人幽雅迷蒙、無邊回憶的意境。還有通過秀麗風景抒發美好心情的歌詞像《在希望的田野上》詞中“炊煙裊裊、”“一片冬麥”、“一片高粱”等歌詞描繪的無限田園風光。諸如此類好歌詞還有很多,不管是描寫人物、事物或者寄托情感,歌詞都把這些情感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感慨萬千,這都是歌詞的魅力所在。
(二)曲形象
經典的旋律,傳唱不衰,優美的旋律,讓人過耳不忘,就像很多熟悉的流行歌曲一樣,大家總能哼上幾句,歌曲的旋律美不美、好不好聽,體現了作曲家運用作曲技術方法的水平,根據不同的歌曲表達的內容,作曲家在創作時捕捉不同的情緒。通過對音樂的旋律音調、節奏節拍、速度力度和聲調性等音樂語言技法的運用,實現音樂的發展表現。通過模進、對比、展開、重復、再現等手法,達到歌曲結構的合理配置,表現歌曲的形象。例如《青藏高原》雅俗共賞的天外之音,歌曲一個對比不大的單二部曲式中,作曲家以高亢、明朗極具西藏高原民歌的韻味的清新旋律,在謳歌壯美的高原的同時,也融合著那些為建設“天路”默默奉獻青春年華的普通人的深情贊頌的形象;再如歌曲《我愛你,中國》,全曲是一首帶有單三部曲式的優秀抒情歌曲,全曲在建立F宮調式的基礎上跌宕起伏的旋律線,富于中國氣派,歌曲高亢、明亮、深情的形象,將海外兒女對祖國的熾熱之情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多經典的歌曲,風格各不相同,曲風要么新潮時尚,要么古樸典雅,要么勵志感人,要么歡快,要么悲傷等等,包括街頭巷尾深受大家喜歡的神曲《忐忑》和風靡全球的《江南stvle》等等,他們塑造的音樂形象,與作曲家緊跟時代步伐、符合人們的審美意象去創作歌曲的超前形象思維是分不開的。
三、人物形象
完美的表演,除了“聲情并茂”的外在演唱外,更離不開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畫,為了刻畫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交代事件的發展、時間、地點、背景。人物表演始終還是為人物形象服務,是表演藝術形象的核心。塑造完美的表演,不僅塑造人物外在美,更需要內在的美,人美不僅只指外在服飾美,更是內在傳神的美,所謂形兼備的表演美。
(一)表演形象
每當聽到《英雄贊歌》這首歌曲時,我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電影《英雄兒女》中老藝術家于樹昌塑造的“一個雙手緊握爆破筒,怒目噴火熱血涌”志愿軍戰士王成的英雄形象,讓歌唱者猶如親眼目睹在硝煙滾滾的戰場,王成雙手緊握爆破筒沖向敵人的場景。再例如:男高音歌唱家丁貴文在演唱《被出賣的新嫁娘中》塑造瓦舍克的形象,入木三分,形象逼真,聽過演唱的人無不叫絕,一個正面雙手反交叉、扭扭捏捏的動作在無可挑剔的聲音的配合下,把人物的形象演活了。那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真是讓人贊賞。有時候對于反面的人物形象,也是突出其丑陋來喚起觀眾的否定,然后在人們心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激起大家的共鳴,從審美來講,這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就像很多影視劇中演員塑造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樣,20世紀60年代的音樂風光故事片《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扮演的青春俏皮、聰明伶俐的劉三姐形象,在幾代中國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可見為了塑造美的形象,給觀眾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表演者要努力去選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特征、最富有表現力的細節,而且會在這些選擇的基礎上加以提煉、概括和加工,使形象更集中,從而塑造成功的藝術形象。
(二)服飾形象
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三分長相七分打扮”,說的都是修飾的重要性,不同場合需要搭配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主要靠不同的服飾來區別,同樣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服裝道具一樣不可缺少,根據劇情的需要,合理搭配包裝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表現古裝劇的古典服裝,演繹現代劇的現代服裝,適當的服裝打扮,能使人物表演更加貼近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讓人賞心悅目、身臨其境,從而真實傳達藝術效果。
四、舞臺布局
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處處離不開聲光電的支撐。大型演出都需要華麗的背景、變幻莫測的舞臺,讓演出更加光彩奪目、蓬蓽生輝,就像瀏覽一處大自然的美景一樣,讓人心曠神怡,身臨其境。龐大的音樂劇、演唱會的演出中,都離不開舞美燈光襯托。拿近幾年春晚的絢麗舞臺燈光來說,華麗炫技的舞臺,讓表演者個個光彩照人,五彩斑斕的視覺沖擊十分震撼人心,這里舞美燈光是功不可沒的。就像很多經典音樂劇、歌劇的演出中,同樣離不開舞美燈光的展示。拿經典音樂劇《貓》來說,其中融入了很多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音響效果,加上絢爛多彩、變幻莫測的舞臺背景,讓舞臺上貓的魅力四射、動感十足的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展現,這樣的舞美燈光形象展現,也使音樂劇真正成為一門現代高雅藝術,深受人們喜愛。可見對于歌唱表演藝術來講,絢麗的舞臺背景形象,是歌唱藝術中的美容師、包裝設計師,讓聲樂表演藝術效果更加真切感人、完美無瑕。
在聲樂表演藝術中,如果表演者僅僅把歌聲音符和技巧唱出來,那只是技術匠,不是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十分重視音樂形象塑造和樹立的過程,都能具有一種獨特對音樂形象的審美眼光。一部完美經典的作品,離不開眾多審美形象的結合,就像在這個形象也是生產力的時代,公司企業的形象,離不開團隊各個部門的形象,也像一個龐大交響樂團的恢宏效果,離不開不同樂器組的樂器形象。同樣一場完美的聲樂表演,離不開眾多形象的展示。不僅是人聲、音響形象的展示,也是詞曲、人物表演、舞臺燈光形象的綜合美的展示。可見一部優秀的聲樂作品的誕生,不僅是作曲家將作品經過不斷地推敲、提煉、加工的過程,也是表演藝術家不斷琢磨“二度創作”的過程,成功的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將潛在美轉化為顯在的美,將內在美外化到舞臺上,而最終塑造一個鮮明而生動的形象美的過程,通過作品形象美的展示,激起觀眾主體的聯想、想象、情感反應過程,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美,并喜歡上藝術的美。而觀眾喜歡的美的藝術作品,何嘗不是表演藝術家們對作品“聲情并茂、唱表結合”的一種形象美的展示和塑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