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所謂自習課,就是要你自己學習的課,并沒有嚴格規定一定要學什么、怎么學。但長期以來,自習課似乎成了文化課、做作業課,音樂、藝術課程似乎不包含在內。文章以敘事加論述的方式對此進行反思,認為自習課不允許學習音樂有違教育公平,也有悖于教育規律,提出自習課應該向音樂科目開放。
[關鍵詞]音樂課;自習課;教育規律;教育公平
“畦!畦!畦!……”只聽一個男人訓斥道:“我叫你搗蛋……”我知道,對門鄰居毛毛的父親又在給調皮的毛毛上“教育”課啦!緊接著,一個女人的聲音:“快向你爸爸說一說,今天又犯什么錯誤啦?……”
這時,我剛好回來,索性敲開門進行勸阻。原來,今天在自習課上毛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攪亂”了課堂,被老師發現,放學后,學校以“校訊通”的形式把情況通報給家長,“校訊通”這樣寫道:“今天自習課,ABCD等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提醒家長加強學生自律教育。”毛毛調皮我們是知道的,自習課要求學生預習復習語文、數學、做作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倒引起筆者一個遐想,自習課就不能學音樂嗎?
筆者認為,自習課,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學什么”和“怎么學”都應該由學生自己決定,這也是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求的基本精神。遺憾的是,我們許多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總喜歡“埋頭大干應試教育”,有點不尊重教育規律,嚴格講還有點不尊重法律。
就教育公平而言,首先學科發展需要公平。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屬于審美教育范疇,是學校的一門必修課。音樂課理應受到與其他學科同等的待遇。事實上,據筆者了解,許多中小學在十四周左右就把音樂課停掉了,改成數學、語文的自習課,這是不公平的。當然,更為過分的是,有些學校在其他時間也會有隨意占用音樂課的現象,這已經不僅僅是公平問題了。其次,學生的選擇需要公平。我們往往以為,一些學習音樂的學生有選擇音樂的自由或者說有更多傾向音樂的自由。其實,學生喜歡音樂是普遍現象,是正常的訴求,學生主動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是應該值得鼓勵的,也是受教育法保護的,而絕不能說大多數學生這些訴求與學習無關的事。
就教育規律而言:(1)即使按照傳統重視智育的思維看,斯佩里的左右腦研究表明,數學、語文等學科主要由左腦負責,發展人的邏輯思維。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由右腦負責,發展人的想象思維。長期使用左腦會導致左右腦發展失衡,不利于人的潛能開發和創造力的培養,這些認識早已被科學證明。把音樂學習排除于自習課外,其實也是不尊重教育規律的表現。(2)按照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來講,人有7種智能,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一些學生智能主要表現在音樂方面。長期“一刀切”式的自習模式對這部分學生不僅不公平,也扼殺了其成才機會,這顯然已經不僅僅是不尊重教育規律的問題了。
當然,有的人可能要質問我,讓這個學生唱歌,這個學生公平了,那另一些學生學習受到干擾怎么辦?我要說,這還是一個認識問題。這就關系到“怎么學”的問題。
我們知道,傳統的自習課一般是不準出聲的,據報道有的甚至要求連頭都不準抬。開明一點的學校和老師會允許學生小聲閱讀和討論,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可以閱讀課外書籍,鮮見有更為廣泛的引導的報道。不管是嚴厲也好開明也好,這樣的自習課基本上是在教室這樣的封閉性的環境下進行的。
應該說,現在國家對每一個學校的硬件設施投入都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學校還被評為什么“星級”、“示范”、“重點”、“實驗”等所謂之優秀學校,有音樂室、操場、計算機室、繪畫室、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等。我們為什么不開放這些地方方便學生自習呢?
事實上,據我了解,有的學校像音樂室、多媒體教室等只是個擺設,需開公開課了,才用一下多媒體。他們的理由是安排不過來。正常的課堂教學都很難能給使用的地方,何況自習課呢?原因真是這么簡單嗎?是安排不過來還是不安排?同樣,學生的自習是無法安排還是不想麻煩?我想,真正心里裝著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是不會怕麻煩的。對此,筆者呼吁我們的校長和其他教育管理人員、班主任、各科教師,請尊重音樂課目、尊重孩子的音樂學習需要,加強引導,讓自習課也向音樂課和孩子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