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琴
一直以來,角色游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但如何對“時間長、空間大、自主性強”的角色游戲進行指導讓許多老師覺得困惑,其實觀察是我們最容易也是最直接采取的指導方法,因為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并通過觀察在適當的時候采取適宜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游戲,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幫助,從而推進游戲的開展。然而真正在角色游戲中,教師的觀察帶有成人的模式,通常以旁觀為主,局限于游戲中常規性的要求,如幼兒有沒有在玩、有沒有亂扔玩具、扮演的角色像不像……忽視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性。
【案例】寶寶的藥
當當(化名)手上拿著藥在醫院門口排隊,老師過來了,發現醫院的人雖然很多,但能有序地排隊,高興地說:“今天醫院的小朋友真棒,把隊伍排得很好。”突然發現,當當的手上拿著藥卻在隊伍里,就說:“當當,你已經拿了藥了,還不趕快回家給寶寶喂藥。”當當聽了,只好拿著藥回到了娃娃家。看到當當回來了,凱凱(化名)問:“你問醫生藥怎么吃了嗎?”當當沒有說話,搖搖頭,把藥放在了一邊。原來,凱凱先帶寶寶去醫院看病,取了藥回到家才想起,醫生沒有告訴他藥該怎么吃,就請當當拿著去醫院問問醫生。結果,當當被老師請回了家,提醒該給寶寶吃藥了。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老師的觀察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只看到了表象,“拿了藥卻還在醫院排隊。”因此,這里教師的介入也干擾了幼兒游戲的開展。那么,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把游戲真正還給孩子呢?就讓我們先從觀察做起。
【觀察】轉變教師的角色
《綱要》指出:“教師是指導者,又是游戲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師是一個觀察者。”但是,我們經常發現游戲開始后,老師都顯得特別忙碌,提醒沒有進入游戲的孩子要抓緊時間玩了,提醒“超市”的工作人員要把商品擺放整齊,提醒工作人員與顧客交往要有禮貌等等,雖然在老師的提醒下孩子會盡快參與游戲,“超市”的工作人員也會認真負責、熱情接待,那么這些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游戲嗎?顯然不是,那么作為老師且放慢忙碌的腳步,停下來,用心觀察,或許你會發現孩子需要的不是提醒,而是認同。
【案例】我是警犬
培榕(化名)(5歲半)是個“警察迷”,每次游戲都喜歡當警察,穿著警服、戴著警帽,很神氣。可有次游戲,培榕跑來說:“我要當警犬。”老師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開始了警犬三步曲,第一步:從百寶庫里找來衣服和黃色即時貼,制作警犬的“警服”。(為什么要用黃色即時貼呢?培榕說警犬的衣服上有反光帶。)第二步:在警察局里拼插脖圈。第三步:裝備備齊,警犬跟著警察出發執行任務了。
在成人的眼里培榕扮演的是動物的角色,學動物在地上爬,不衛生。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培榕行使的是“神圣”的警犬職責。這樣的游戲孩子很自主,也很滿足,但這需要老師的認同,認同孩子的興趣,認同孩子的游戲需要。因為只有認同,老師才能轉變角色,蹲下身子,從幼兒的角度看世界。
【觀察】推進游戲的開展
每次的游戲結束后,我們會組織幼兒進行游戲交流,幼兒說起游戲體驗也是興致勃勃,如“我今天當媽媽,我帶寶寶去超市……”“我今天玩警察,我到馬路上指揮交通”等等。那么教師在傾聽的同時,能否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和探討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游戲指導中,注重觀察,抓住熱點,推進游戲的開展。
【案例】飛機場
(禮鋮5歲半、宓霏5歲)
宓霏(化名)是娃娃家的媽媽,她抱著寶寶去坐飛機,要帶寶寶去旅游。剛找到位置坐下,飛行員禮鋮(化名)就和她吵起來了。
禮鋮:“你起來,你不能坐這里。”
宓霏:“我買了票的。”
禮鋮:“這不是你的位置,這是我的位置。”
看著禮鋮一臉嚴肅的樣子,宓霏有點委屈了,小聲說:“是諳旎(化名)讓我坐這的,她是空姐。”
禮鋮:“那你坐后面,我是飛行員,我要坐在這開飛機的。”
宓霏抱著寶寶坐到了后面。
看到這一段,老師沒有急于上前勸架,而是心中暗喜,因為游戲的沖突意味著游戲的推進。因此,在游戲分享時:
禮鋮:“我今天是飛行員,可是宓霏一上飛機就坐在了飛行員的位置上。”
宓霏邊搖頭邊說:“沒有沒有,我不知道。”
師:“為什么乘客會坐在飛行員的椅子上。”
可玥(化名):“乘客可以按飛機票上的座位號找位置坐,這樣就不會坐錯了。”
師:“那今天的飛機票上有座位號嗎?”小朋友搖搖頭.
“需要嗎?”大家點點頭。
師:“飛行員應該坐在哪里開飛機。”
偉涵(化名):“我上次坐飛機的時候,爸爸告訴我飛機頭有個小房間是駕駛室。”
禮鋮:“我也要在飛機上布置個駕駛室,這樣就不會有人坐錯了。”
在與孩子們的討論中,老師幫助幼兒梳理了“飛機場”的相關經驗,也拓展了“坐飛機”的新經驗,這些都源于老師把握住了宓霏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我相信,如果老師沒有建立良好的觀察基礎,就無法把握教育契機,幼兒也不會感受到老師與他們同在,推進游戲的開展就更無從說起了。
【觀察】記錄幼兒的成長
游戲可以發展孩子這句話大家都認同,但如何通過游戲看孩子的發展卻讓我們很疑惑,確實游戲的時間長、空間大、自主性強,如何通過游戲活動的窗口,發現幼兒的內心渴望,真正走近幼兒,我想觀察記錄很重要。有句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成游戲觀察并及時記錄的習慣很重要。每一次的游戲活動,我會做兩個觀察記錄,一是《角色游戲觀察記錄表》,這個是針對幼兒游戲活動中進行的片段記錄和分析,記錄的內容有“游戲背景、幼兒行為、教師行為及分析”,記錄的形式是以描述體系為主的。二是《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記錄表》,這個主要進行的是個案追蹤記錄,每個階段觀察一個幼兒,從游戲區域選擇、扮演角色、游戲情節、同伴交往等方面進行記錄,記錄的形式主要以記號體系為主。
有一次游戲,我發現劉靖依(化名)小朋友在游戲開始一段時間后,仍然沒有進入游戲,問她怎么不去玩,她說找不到地方玩。于是,第二次游戲時,我就會追蹤劉靖依,觀察她是不是還像上次那樣沒有進入游戲,并運用《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記錄表》進行及時記錄和分析相關原因,如精神狀態、游戲材料提供等。追蹤觀察幾次以后,發現她參與游戲與好朋友徐晨琳(化名)有很大關系,如果今天晨琳請假沒有入園,那么她的游戲積極性就較低,需要巡回幾次才進入游戲。反之,游戲一開始就會與好朋友晨琳手拉著手進入游戲了,游戲的積極性也較高。這種情況與中班幼兒的社會性交往發展有關系,因此,再出現這種情況,我會主動地與靖依交流,幫助她參與游戲,鼓勵她與更多的同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發展她的社會交往能力。
《角色游戲觀察記錄表》的運用,讓我記錄了許多精彩的游戲片段,如“珍珠奶茶店”的誕生、“建筑工人的忙碌”“果汁吧的指示牌”等等。特別是那些在班級比較內向、安靜的孩子,平常的集中教育活動老師不太能發現他們的個性發展,但是通過游戲中的觀察記錄,你會發現在游戲中他們也充滿自信、積極主動,不斷地在游戲中成長。比如我們班的鄧俊賢(化名),平常在班級不善交往,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可在游戲中,我發現他的角色意識特別強,當娃娃家的“爸爸”會帶著一家人逛超市、吃大餐;當交通警察,能堅持站在紅綠燈旁一絲不茍地指揮交通;當郵政局的工作人員,能認真履行職責,挨家挨戶地送信,透過游戲才發現俊賢的個性強,語言表達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他與同伴的交往也在不斷進步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兒童的認識首先是由觀察構成的,教師必須善于在兒童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過程中,在游戲、參觀、休息時間內觀察兒童,而且善于把觀察結果轉變或體現為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作為一線的幼兒教師,就讓我們從觀察入手,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支持幼兒的發展需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則民,洪曉琴.走進游戲,走近幼兒.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2]林菁.幼兒園創造性游戲指導與實施.1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05.
[3]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05.
[4]王月霞.淺談觀察法在角色游戲中的運用.教育導刊:下半月,2006(10).
(作者單位 福建廈門仙閣幼兒園)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