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國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32~34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比例的形成過程,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并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通過自主探索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
3.通過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全面參與教學活動。
4.通過探索國旗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牽引舊知,導入新課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了有關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你對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知識也和比有著密切的關系。(板書課題)
2.媒體出示1國旗畫面,學生觀察,激發愛國情操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校園升旗儀式、簽約儀式)
師:四幅不同的場景,都有共同的標志——五星紅旗,你們知道下面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生:(有可能會根據課本上的答案回答,如果學生說出課本上答案,教師可點擊課件,顯示四幅圖下的規格;也有可能會根據網上查找的信息回答。)
3.學生探索,發現問題
師:每面國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國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這中間隱含著什么共同點呢?同學們不妨自主觀察、討論或計算一下,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二、認識比例,發現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義
生:(匯報自己的發現——我發現國旗的長總是寬的1.5倍;換句話說,國旗的長與寬的比總是3比2。)
師:你們的發現非常正確。(課件顯示3)
操場上的國旗:2.4∶1.6=■
教室里的國旗:60∶40=■;
既然它們的比值相等,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所以,2.4∶1.6=60∶40,像這樣的式子就叫比例。什么叫比例?請大家看課本第33頁順數第四句,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讀一讀。
師:在圖上這四幅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課件出示:4(第33頁做一做1,讓學生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師總結:通過上面的探索,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
2.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你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3.認識比例,知道比例各項的名稱
A.教學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34頁的第一段話,初步認識比例各項的名稱。(課件出示5)
■
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桌之間說說自己寫的比例的各項的名稱。
B.教學比例的另一種寫法,學生試將自己寫的比例換一種寫法。(課件出示6)
■=■
C.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學生自主思考,集體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聯系和區別。(生匯報后出示課件)
課件出示7
■
D.自主練習,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下面的括號該怎樣填?為什么這樣填?你有其他的發現嗎?
(1)媒體出示8 獨立完成并思考:為什么這樣填?你有其他的發現嗎?
8∶4=( )∶( ) 15∶10=( )∶4 12∶( )=( )∶5
(2)學生觀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嘗試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3)集體交流,發現性質。
學生自主交流,發現: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4)觀察自己寫的其他幾個比例,驗證發現。
(5)小結性質。
教師:誰能嘗試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說說自己的發現?
媒體出示9學生的發現,教師指出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補充完表格)
■
三、鞏固練習,提高認識
1.基本練習
判斷,媒體出示10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和■∶■ ■∶■和■∶5
2.哪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課件出示11見課本第36頁第二題。)
3.拓展練習:課件出示12比一比看誰寫得多
在1、2、3、4、5、6、7、8、9這九個數中,任選四個數組成比例,并說說是怎樣寫出來的。
四、總結全課,升華認識
師:通過本節課的具體經歷和自主探索,你獲取了哪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獲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單位 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第二小學)
?誗編輯 李建軍